第一百九十三章 时代大势(2/2)

汉朝的官位有限,大部分上层职位被外戚等关系户占据,中层职位则被地方豪族所把控。

尽管整个帝国的风气都在向“儒”转变,但越来越多的儒生却面临着学无所用的困境。

皇帝学儒是为了巩固统治,豪族学儒是为了增强自身势力。

他们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然而,对于太学培养出来的儒生来说,情况却并不乐观。

他们心怀天下,不甘于只做个小吏或家族中不起眼的张三、李四。

但国家并未提供足够的晋升机会和实现梦想的渠道。

因此,尽管儒家思想在表面上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实际上儒生的处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在这个时期,豪族开始逐渐向“士族”过渡。

士族是指那些用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豪族。

然而,大量士人仍然感到幻灭和无助。

他们发现,尽管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社会的利益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豪族的势力依然强大,而皇权则在逐渐削弱。

对于这帮读书人来说,他们往往只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旁观者。

宣帝的预言最终成真了。

他的子孙们盲目扩编儒生队伍,导致严重的后果开始显现。

越来越多的儒家子弟意识到,尽管儒家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他们的日子依然艰难。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儒生们开始将矛头指向这个世道。

他们认为是这个社会存在问题,而不是儒家思想本身有问题。

为了寻找解决之道,儒生们开始回顾历史,寻找那个理想的时代。

他们沿着孔子“复周礼”的思路,发现了上古周朝这个理想时代。

在那个时代,没有压迫与痛苦,人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些信息来源于那些流传下来的传世经典。

到了汉朝时期,官方经典已经确定为“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成为儒生们酝酿理想世界的思想源泉。

但在当时,文字的主要载体是脆弱的竹简。

这种材质在恶劣的保存环境下极易受损,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因此,许多先秦时期的古籍在流传至汉代时,

要么是通过学者们口传心授、默背而来的,要么就是残缺不全的孤本。

圣人们的教诲固然伟大,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字的失传,他们的原话如今已然难以完整重现。

这便为整个汉代儒家经典的解读与传承带来了无尽的遐想与篡改。

当时的“五经”,与当年的原著相比,早已大相径庭。

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内容在传抄过程中因缺乏准确的复制手段而逐渐失真。

那个时代并无复印机,每本经典在抄写时都可能出现错字或曲解。

一本书在经过百次之多的手抄后,其内容与原版产生差异极大。

同时,由于当时尚未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无法大量制作同一版本的书籍以供官方验证。

因此,原书与后世所见版本之间的差异在所难免,更何况这些经典还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