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王政君(1/2)

再一个,董仲舒虽竭力倡导独尊儒术,当时的汉武帝却并未全然采纳其主张。

武帝对儒家的偏爱,其初衷只是看重儒家理论在统一帝国思想方面的便利性。

他将儒家推崇到了国教的至高地位,但在实际的治国理政中,巧妙地运用了“王霸之术”。

表面上尊崇儒术,内里则辅以法家的严苛手段,实现了“外儒内法”的治国政策。

另一方面豪族虽然被汉武帝打压得很惨,尤其是推广《告缗令》,此令鼓励告发隐匿财产者,所得罚金与告发者平分。

一时间,无数根基不稳的豪门大户因此倾覆,家道中落。

但此举也唤醒了豪族中的“狼性”,那些最为机敏聪慧之人,开始筹划对策。

他们将手中的财富转化为土地,金银财宝尽皆散去,转而大量购置田产

然而,即便是遭遇了灾荒之年,许多农民仍然紧紧抓住手中那几亩薄田,不愿轻易放手。

因为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将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于是一场由地方豪族主导的强买强卖的风暴悄然兴起。

这些豪族凭借着手中的权势和武力,肆意掠夺农民的土地,导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流离失所。

豪族的掠夺,再加上汉武帝频繁的战争征召,使得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为了生存,不得不忍痛卖掉自己的土地,甚至卖掉闺女、媳妇来换取一口吃的。

到最后,连自己也无法幸免,干脆全家都卖给豪族当家奴,以此来换取一线生机。

如此恶性循环,一轮接一轮,社会贫富分化愈演愈烈,动荡不安如影随形。

随后的汉宣帝,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孝宣中兴”。

使得当时的朝廷在历经风雨后,暂时得以恢复元气,重现生机。

当元帝刘奭还是太子之时,曾向汉宣帝进言献策。

他恳切地说:“父皇啊,您似乎过于偏爱法家的治国理念了。

儿臣以为,我们应当更多地启用那些饱读诗书、深谙儒家之道的儒生,以儒家的仁政来治理国家。”

然而,汉宣帝听后,却大为不悦。

这位曾经在民间历经艰辛、深谙世事的皇帝,对自己这个钟爱儒家的儿子,语重心长地说道:

“咱们大汉王朝,自有一套独特的治国制度。

需要霸道(法家)与王道(儒家)的巧妙结合,怎能单纯地依靠德教,完全照搬周朝的那一套呢?

再者说,那些儒生们往往脱离实际,不了解时政的复杂多变,却喜欢高谈阔论古今之事。

太过名不副实,怎能轻易委以重任?”

汉宣帝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治国理念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教诲。

他希望刘奭能够明白,治国并非儿戏,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治国理念,方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惜,汉元帝继位后并未按照他的思路来。

以至于后来刘向、刘歆父子发扬光大成谶纬说,彻底把儒学变成了儒教,才给了王莽机会。

后续的汉家天子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汉成帝,更是一个儿子都生不出。

导致朝野上下,“改姓易代”之论甚嚣尘上。

汉室合法性危机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程度。

try{ggauto();} catch(ex){}

之后儒生谷永,更是向汉成帝上书直言: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当时汉成帝听了,不但没生气,还觉得挺有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