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儒家与皇权(2/2)

继而,汉景帝,秉承了父亲的遗志,将这一政策推向了新的高度。

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的策略,继续减轻百姓负担,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与富庶。

try{ggauto();} catch(ex){}

在汉文帝与汉景帝两代的共同努力下,大汉王朝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文景之治”。

百姓的生活是日渐富足了,然而,黄老之学却难以全面解答汉朝的统治合法性。

于是,引入了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天命观”为汉朝皇帝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解释。

后续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更是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照儒家的观念,一朝一姓的天下并非永恒不变,唯有德行兼备者,方能得天命所归,坐拥九五之尊。

这套理论,最初源自周朝人对“天命”的深刻理解,而在汉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难以回避的内在逻辑矛盾。

若刘家取天下是合理的,那么一旦刘家治理不善,是否就意味着天命应该转移,换人来做皇帝。

汉景帝时期,就发生了一场争论,“辕黄之辩”。

儒家学者辕固生与道家学者黄生,就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正当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黄生认为,商汤与武王作为臣子,犯上作乱,其行为并无正当性可言。

而辕固生则坚持认为,当君王的统治违背天道时,其统治合法性便自然丧失,因此商汤与武王的行为是正义的。

这让当时的汉景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赞同其观点,无疑为未来的乱臣贼子提供了推翻刘家统治的理论依据;

若反对,则又难以解释当年刘邦造反的合理性。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汉景帝不得不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说:

“吃马肉不必非吃有毒的马肝,做学问也不必纠缠于汤武造反的事。

以后这个问题,谁都不许再提。”

然而,尽管嘴上是没人说了。

但儒家“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的观念却如同种子般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随着儒家势力的日益壮大,这套观念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民间与朝堂之上悄然流传。

再加上董仲舒引入了灾异说,将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

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更是让所有人笃信不疑,甚至皇帝本人都不例外……”

李子星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智慧的敬畏,缓缓道:

“古人的天命观,确实阐述得条理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那一套套理论,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其深邃所吸引。”

这时,一旁静默许久的清风小道士也接话:

“道家所追求的,乃是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万物之本性。

对于百姓而言,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方为上策。

让一切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不加过多的人为干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李子星眼中闪过一丝灵光,笑着接话道:

“言之有理,这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的市场经济理论不谋而合。

那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引导着资源的配置。

何尝不是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体现呢?

说不定,亚当斯密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道家老子思想的影响,”

清风小道士微微点头,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