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鬼才老徐(2/2)
而且为了分权和制衡,一般都是由3个太监共同管理负责。
历史上的南京守备,始设置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
下旨让靖难功臣,襄城伯李隆,协助太子朱胖子留守南京,处理南京军务。
也就是从襄城伯李隆开始,便有了守备制度的雏形,
襄城伯李隆,可以说是第一代南京守备的负责人。
成祖朱棣最后一次北征于途中驾崩,
仁宗朱胖子即位,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为了确保南、北两京的局势稳固,
尤其是南京并没有皇室驻守,
故仁宗朱胖子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同时让南京勋戚襄城伯李隆协助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
因为南京太过重要,而太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南京,这才是南京守备制度出现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仁宗病危,太子朱瞻基北返登基为帝的这一年多时间,南京守备都是由南京勋戚襄城伯李隆负责。
宣德元年,皇帝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彻底坐稳皇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整陪都南京的机构设置。
因为陪都南京实在是鞭长莫及,皇帝朱瞻基为此,采取了多种方式加以制衡,
以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人共同管理陪都南京的大小事务。
同时,又单独设置了操江提督,以确保盐政的正常运行。
至于南京的六部和其他衙门,则基本上都是闲职,没有什么太多紧要的政务。
一般情况下,担任南京六部尚书的大臣,都为在朝失势者,讲得体面一点就是把他们放在南京养老,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发配南京让他们远离京师北京的最高权力中心。
而这,却正是我们的机会,王爷我们可以假借,在和内阁和孙太后得争权之中失败,把我们的人调往南京六部,担任南京六部尚书!”
说到这里,徐有贞特意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雍亲王朱祁镛。
看到王爷朱祁镛点了点,显然是认可了自己所说的,“明争暗谋”,
之后徐有贞继续说道,
“王爷,南京的最高军政处就是南京守备处,
南京守备处共设有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个岗位。
虽然守备大臣是南京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实际上作为皇帝最直接的代表,守备太监才是真正的一把手。
臣专门找机会调查了一下,
此时,正统元年南京守备处的人员情况。
参赞机务是黄福,兼任南京兵部尚书。
守备大臣还是南京勋贵襄城伯李隆。
守备太监有三人,分别是王景弘,侯显、刘永诚。
三人中权利最大是王景弘,
此人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曾经是郑和得副手,宣德八年七月从海外返回,后升任守备太监至今。
另外的两人是公公侯显、公公刘永诚,
而公公王景弘年纪最大,也是时候该养老了,这正是王爷的机会。
推忠于自己的宫内先帝宣宗时代当权的太监上位,掌控南京守备处。”
听了徐有贞的叙述后,朱祁镛立刻想到了,此时正失意的公公海涛。
他可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时期的司礼监太监,还曾经是太皇太后身边的红人,更是和自己有些情分。
朱祁镛把公公海涛的情况给长史徐有贞说了一下后,
徐有贞主动邀功,要替朱祁镛拿下公公海涛。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
三年之中,不知道徐有贞用了什么方法,
总之结果就是三年后,公公海涛主动投靠了监国雍亲王朱祁镛。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二月初一大朝会上,公公海涛被太皇太后和内阁,任命为南京第一守备太监。
至此,南京守备处落入监国雍亲王朱祁镛得势力范围。
于此同时,还有两道关于南京守备处的任命被一起通过,
其一,南京守备大臣由南京勋贵襄城伯李隆之长子李珍担任,同时兼掌中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事务及督操江船、提督屯田等职,
襄城伯李隆调往京师,掌管中军都督府事务兼任京师禁卫军总兵官,总管三千营军马。
其二,鉴于南京守备参赞机务兼南京兵部尚书黄福病重请辞,由正统元年状元,先进接任南京守备参赞机务大臣兼南京兵部尚书。
那正统元年状元先进,又是何许人也?
是否会对雍亲王朱祁镛谋取江南的计划,产生威胁呢?
请接着往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