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初唐四杰——骆宾王(1/1)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诗人、儒客大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出身寒微,少有才名,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因事下狱,遇赦而出,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
骆宾王,出身寒门,其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七岁时所作。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永徽年间,骆宾王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贬谪,从军至西域,长期守卫边疆,后入蜀,进入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僚,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多出于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他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作《在狱咏蝉》以抒悲愤,次年遇赦被释放,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旧唐书》也记载,骆宾王是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以长安主簿的身份被贬谪为临海丞的,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武则天废中宗,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结局不明。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还有《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据《唐才子传》记载,骆宾王起草着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女皇帝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初唐诗人宋之问,曾在一个秋日来到杭州灵隐寺,触景生情,信口吟道:“岭边树色含风冷……”这句诗因为是偶然得之,故后面的句子就卡了壳,宋之问边走边思考,走到大雄宝殿门前,忽然听到一个和尚说:“信口吟诗,风光就在嘴边,何苦端着金碗要饭?”宋之问压下火气,和蔼说道:“晚辈愿听教诲。”和尚说:“我为你续上一句,石上泉声带雨秋,你看如何?”此句平仄、对仗、意境和措辞皆佳,宋之问便知道此人不凡。白天,他见灵泉寺背山依水,树木葱茏,花香四溢,想写一首诗《灵隐寺》留作纪念,然而,只想了开头两句“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便思路枯竭。
于是,他诉说了自己写诗的苦恼,那和尚听罢,稍作思考,便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顿时,宋之问便灵感一闪,文如泉涌,当夜就一气呵成山水名篇《灵隐寺》。这首山水游记诗写得章法严谨,对仗和谐,字字入画,意境清新,立意高远,其出类拔萃的艺术成就,自然也奠定了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翌日,宋之问想留下来,拜老和尚为师,虚心请教,不料他已经不知去向,经打听,方知那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因兵败于灵隐寺削发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