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 战洪州(一)(1/2)
宣和五年七月十五入秋,西北各地的秋粮快要成熟了。距离种师道在野狼谷击败萧合哒整整2年之际,种师道在野狼谷正式宣布西征,这次西征是宣和二年种师道穿越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西征,后世历史上称为西军的第三次西征。野狼谷聚集了西军5万人马,这些人唱着耶律南仙谱曲的《满江红》,士气高昂的直奔洪州而来。
种师道同时下令陇右高怀远带兵1万出陇右从西夏国南方发起攻击,切断西夏甘州和西凉府的联络,如果有机会就攻取甘州。命令种天英、刘光世等带领5000人马从西夏国西部边境进攻,通过玉门关攻打沙州,如果顺利就进攻肃州。争取与高怀远会师。有命令段竞逐、胡日嘎带领包头商栈的护卫及周围的牧民2000人南下,经过已经废弃的右厢朝顺军司进攻西夏国北方的定州。他自己亲自率领5万大军东西夏国东边进攻,目标就是西夏国国都兴庆府和西凉府。
种师道给其他三路大军的命令就是遇到他们能打仗就打,但是不能跟敌人过多的纠缠,目的让敌人无法增援兴庆府和凉州府就行。另外让他一定要注意抢收西夏国的秋粮,如果来不及抢收,可以就地烧掉,反正秋粮不能落入西夏军队手中。
李乾顺这一年多过的非常艰难,野狼谷一战败的比当年的横龙川还要惨。当年横龙川一战后,自己励精图治5年国力在恢复。野狼谷大战之后,紧接着兴庆府还丢了,西夏开国百余年积累在国库里的财物让西军席卷一空。
而后就是西夏的财富重地盐州被西军占良,三大军司分别生产存储兵器铠甲、粮食、马匹的军司被西军现后捣毁,丞相咩保吴仁出使宋国久久不归。西夏国面临缺钱、缺兵、缺马、缺甲的境界。
面对困难,李乾顺也是下定决心,他大力裁撤冗余机构,精简宫中用度,积极鼓励农耕,发展贸易等等,经过一年多的国力有所恢复,现在起码已经又一次便练了3万人马,百姓生活也逐渐的走出了困境,帝国有了中兴的气象。
今年西夏国的财政赋税开始恢复了一些,李乾顺开始逐步的修复损失惨重的兴庆府。兴庆府的修复首先从城墙和太庙修起,毕竟这些都代表着国家的体面。现在兴庆府还无法作为都城使用,李乾顺和文武百官暂时驻烨在凉州府办公。
今年的西夏国的庄稼长势喜人,牧场的马牛羊也都膘肥体壮,李乾顺本意是秋收之后帝国的财政就可以逐步走出困境了,明年在开设一个恩科,选拔一些人才,总之他有信心在他的手下实现帝国的再次中兴。
就在他踌躇满志之际,突然接到各地的警报,西军从四面八方杀入了西夏境内。尤其他看到了西军的檄文,就是那个宋廷给他的“国书”还有种师道做的《满江红》。他是破口大骂宋廷为猪队友,怎么能够写这么一份国书,还落在了西军手里!他估计咩保吴仁让西军抓住了。再从《满江红》那句“踏破贺兰山缺”,李乾顺已经意识到种师道这是要灭他西夏国!
李乾顺面对四面发来的告急文书,十分的无奈。他如今手中只有3万人马,这3万人多数都是新兵,要说最有战斗力的竟然是庞万春从秦州带来的几千败兵,最要让人不安的是这些败兵还是以汉人为主!
李乾顺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信任庞万春等人,因为现在西军中有很多党项降兵,庞万春能把这只败兵带回来,也就证实他的忠诚。他下旨命令各个州县各自守卫城池,等待援军,其实这道旨意告诉了各州县,根本没有援军,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然后李乾顺把仅有的3万人马一分为二,让大司马嵬名之重带领1万人马守住西凉府,自己带领2万人马进驻兴庆府,准备与西军决一死战。
种师道带领5万大军出了野狼谷,直奔洪州城而来。洪州城原本是西夏和西军进行贸易的交通要道。此地一马平川易攻难守,西军第二次西征的时候曾经轻松的占领了这里。那次占领是因为察哥在前方打仗,洪州是大后方,因此只有一些老弱守军,所以洪州西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占领了这里。
上次占领洪州后,西军就长驱直入占领了兴庆府。李乾顺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废弃了附近的银州、夏州的城池,把百姓和残存的军队都急中在了洪州,最大程度上加强了洪州的守卫。
洪州的知府叫李秉安算起来也是一个西夏国宗室,他如今站在城头之上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的西军,头皮直发麻。他根本不敢相信,短短一年多,西军就回来了,而其兵马强壮更胜鼎盛时期的西夏军队。
面的此情此景,他甚至想投降,但是转念一想自己也算是宗室。自己家眷亲朋都在兴庆府,估计都投降自己和家人都的不到好处。因此他亲自上城,组织人马守城,也算是做到了尽心尽责。
种师道看着这座城池,对着诸将道:“上次咱们占领这座城池的时候几乎没有费刀枪,所以这所城池的城墙还算是完整,正好是我们练习攻城的好地方。咱们在延安府演练了1年的新式战法看看能够几天攻下这座小城。”说完,他看了一眼吴玠。
吴玠道:“侯爷放心,我调动神机营和健锐云梯营不出10日,定然攻破此城。”
try{ggauto();} catch(ex){}
种师道说道:“好,这是咱们西军的西征的第一战,务必首战成功。”
吴玠领命道:“侯爷放心。”
于是吴玠带领着种师智、凌振的神机营和鲁达的健锐营开始了功成的准备。洪州城小,并没有护城河,因此免去了填护城河的麻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