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记者纪德(1/2)
纪德是《燕城青年报》资历最浅的记者,所以早上一到单位,就被领导派了差事。
“小纪啊,有个中学举行迎国庆文艺汇演,他们校长希望咱们给报道一下,要不你去一趟吧。”部门主任笑呵呵地安排。
中学举行的迎国庆文艺汇演?这是什么倒霉采访任务。纪德一听就丧失了兴趣。
他几乎可以预见,整场演出的节目都将以二三十年前的经典作品为主,不具备任何趣味性和时代感。或者,里面还会有一些学生自己创作,水平不值得期待,将来也不会再演第二次的作品?纪德都不知道,回来写报道的时候,自己应该从哪里下笔。
“那个,主任,这个活动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话题性。”纪德小心翼翼地问,“您觉得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
“咳,那个学校的校长是咱们副总编辑的朋友,想让学校在咱们报纸上露个脸,你也不用太在意。”主任还算是个厚道人,跟纪德交了底,“他们学校也不在意咱们究竟能写得多天花乱坠,只要别说坏话,给他们领导上个名字,也就行了。”
我讨厌关系户!纪德对今天的活动更不抱希望了。对新闻工作,他多少还抱着一些理想,这种人情报道实在不是他想写的。
虽然腹诽,但刚来《燕城青年报》工作没两年的纪德也没有跟主任打擂台的想法:“好的,主任,那我跟哪位老师一起去?不用?我自己去?好的好的。”
让我独立出去采访,也算是主任对我的一种重视吧。从报社楼里出来时,纪德自我解嘲地想。
-----------------
坐车到了举行活动的礼堂,纪德跟负责接待宾客的朱主任接上头,表示了一下感谢,就按着朱主任的指引去找预留的座位。
“你好,请问能跟你换个位置吗?”找到位置,纪德从取景框里看了看舞台,发现视野不太好,就跟第一排的观众打了个商量。“我是《燕城青年报》来采访的记者,学校给我安排的这个位置拍照不太方便。”
“没问题。”对方是个青年女性,很痛快地站起来,跟纪德换了个座位。两人擦肩而过时,在昏暗的灯光下,纪德忽然觉得她有点儿面熟。
在哪儿见过呢?纪德想不到,只是惯性地转过身来,朝着后排说了一句:“谢谢帮忙。你是在教委工作吗?”学校活动请来的“嘉宾”,最常见的就是教委工作人员了。
“我算学生家属吧。”坐到后排的女性说着,咯咯笑了起来,似乎觉得挺有趣。
“学生家属?”演出还要等会儿才开始,纪德就顺着话题聊了下去,“请问,今天是有你的弟弟妹妹上台演出吗?”
“是啊。”女性声音里明显带着笑意,“我妹独唱,她的一个发小伴奏。”
果然,纪德并不意外,学生家属也只有这种情况下才会来参加学校活动了:“她今天表演的节目是?”
“一首新歌,《我和我的祖国》。”女性回答得很流畅。
“不好意思,我没听过。”纪德挺喜欢听歌的,但真没听过这首。
听到纪德这么说,女性似乎毫不意外,自己打着拍子轻声唱了起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
“这歌很有意思啊,好听,词也好。”这是纪德听到歌以后的第一印象。
“她唱得真好,都有专业水平了吧?”这是听了几句之后,纪德随之产生的惊讶,“这声音我绝对听过,而且不止一次……”
“我知道了,你是陈媛!”最后,纪德狠狠一捶自己的手心,压着嗓音叫了出来。
-----------------
被歌迷通过歌声认出来,陈媛并不觉得奇怪。二十一岁登上独唱舞台,二十二岁出版首盘专辑,今年又出版了第二盘,她的歌声早就通过电台和磁带飘遍大江南北,有了很高的辨识度。面对激动的纪德,她也只是“嘘”了一声,就笑着跟他继续聊下去。
“陈媛同志,这首歌真好听,是你教给你妹妹的吗?你将来会唱吗?”从激动中回过神来,纪德立刻提出了一串问题。
然而,陈媛只对着纪德微微一笑:“你说错了。这首歌,我是跟她学的。”
“啊?”纪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往下问。陈媛虽然只有二十四岁,但也算是成名数年的当红歌星,谁能教她唱歌?
想到这里,纪德突然回忆起之前听过的一个小道消息:著名作曲家顾景芬自己搞了一个声乐培训中心,开班收徒,陈媛为了支持恩师,毅然“回炉重造”,成了班里的第一号学员。“莫非,这首歌是顾景芬同志的新作?”
“咳咳。”纪德身旁有人清了清嗓子,“这首歌很好,但不是我的作品,我不能掠人之美……”
纪德真的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