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武术老师刘玄初(2/2)

其实也难怪吴世璠会不知道,因为三大智囊在辉煌的时候,吴世璠才七八岁。

而前世吴世璠登基之后,只剩下一个方光琛仍在朝堂之上,更加没人会去提之前的事情。

吴三桂麾下有三大智囊,分别是方光琛、汪士荣、刘茂遐。

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之初,为了拉拢平凉提督王辅臣,派遣汪士荣送信到平凉给王辅臣并进行游说,许于总管大将军之职。

try{ggauto();} catch(ex){}

原本以为王辅臣是自己的老部下,定能起兵响应。

没想到王辅臣不讲道义,不肯起兵就算了,还转头把汪士荣绑了,连同书信一起送给清廷。

对于王辅臣这一举动,自然是令康熙大加赞赏,对将人送过来的王辅臣之子王继桢予以重赏。

可王辅臣和清廷的良好关系,却没保持多久。

由于旗兵向来轻贱绿营兵,不仅拖欠绿营兵军饷,还辱骂轻视绿营兵。

终于在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因粮饷马匹分配不公造成冲突,王辅臣副将邵苓芝领兵冲击八旗兵军营,导致营中的山陕总督莫洛咽喉中箭身亡。

于是王辅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接受吴三桂的任命,起兵反清。

其中最委屈,不是被流箭射死的莫洛,而是送信的汪士荣,无缘无故被绑去京城。

刘茂遐,字玄初,原本是大西军蜀王刘文秀麾下的文书。

刘文秀兵败后,刘玄初投吴三桂麾下。

康熙十二年,闽粤二王皆上书,请解职东归。

吴世子应熊使人启平西曰:

“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辞职疏,而王独无,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发使来,犹可及也。”

吴三桂与方光琛商量后,决定以退为进,自请裁撤。

于是命令刘玄初撰文,刘玄初劝诫吴三桂莫要让自己陷入被动之境。

表示康熙久已有调王之心,只是难以开口罢了,王一旦上奏,那么奏疏早上呈上,傍晚便会被调动。

那二王辞去是他们自己辞去,王长久镇守云南,为何要效仿他们呢?万万不可。

吴三桂听后怒喝:

“我若上疏,皇上必定不敢调我;呈上奏疏,正可消除他的疑心。”

于是怪罪刘玄初,将其外放为盐井提举。

不久后,康熙果然不按套路出牌,答应了吴三桂的撤藩申请,吴三桂被逼起兵。

起兵后,吴三桂重新把刘玄初调回来,任留守学士。

回到昆明的刘玄初,当知道吴三桂止步于松滋数月而不过江,更是写信给吴三桂,言明必须快速过江。

与出身名门高层、认同官场上的潜规则、觉得众人都是理智的方光琛不同,出身底层的刘玄初认为世界是无序,是血腥不讲道义,别人是靠不住的。

他亲身参与过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残明诸将之间的明争暗斗,亲眼见过原本的生死兄弟只一个转头,为了权势就互相背叛、互相残杀的情景。

深知在乱世之中,讲不得一点道义,只有凭自己的拳头才能站稳脚跟。

更是明白吴三桂的基本盘很小,无非是贫瘠的云南一省,以及那几千辽东老兵。

他认为,别人团结在吴三桂身边,是因为吴三桂势头好,众人想跟着分一杯羹。

因此必须趁清军没反应过来,不顾一切地冲过长江,直捣中原腹心。(原文:“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

最后吴三桂不听,被康熙集结重兵死死挡在长江以南,把吴三桂拖到老死。

而刘玄初也因为吴三桂不用己谋,心灰意冷,在云南郁郁而终。

此为后话。

但此时,吴三桂军形势大好,刘玄初仍未忧郁而死。

原本已经退隐二线,等待吴三桂败亡之信传来的刘玄初,却是收到吴三桂加封他为“太子少保”的谕令还有一封书信。

书信中隐晦地表示了当初没听刘玄初计谋的悔意,并且恳请刘玄初能教导他这个孙子,还在书信中,提到云南留守府呈报给上来关于吴世璠的种种“不端之举”,这让刘玄初对这个“世孙”大感兴趣,强撑身体以臣下之礼前来拜见。

当吴安跟吴世璠说完刘玄初的来历后,原本一脸不屑的吴世璠眼亮了,脱口而出。

“原来他还没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