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要狠狠的打,袁神启动(为抄评论(1/2)

刘标仔细思考了一阵,道:“若要速战速决,攻打青州的兵马就不能太多,否则粮草辎重的压力就会很大。”

“徐州虽然有五十余万的青壮,但大部分都要留下种田,强征徭役,必损民心。”

“若兵马少了,破城就难,正常的打法是行不通的。”

战争打的就是消耗。

不论前头的兵法有多么奥妙无穷,后方都得强征大量的徭役。

这强征徭役,是会死人的。

刘标当初吸纳流民入徐州的初衷,就是为了打造一个乱世中的桃源。

让流民百姓可以在徐州安稳度日。

如非必要,刘标是不愿意强征徭役的。

即便是修睢阳渠,刘标用的也是以工代赈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徭役对流氓百姓的伤害。

虽说有“妇人之仁”,但如果没有这“妇人之仁”,刘标也不会有如今受人爱戴且敬仰的“稷子”之名。

惯用伐交伐谋,其实也是在尽力的避免战祸影响徐州本土。

庞统跟刘标相处日久,也懂刘标的仁心。

作为一个合格的天策府军师中郎将以及刘标的义兄,庞统也善长在限定条件下想出可行的战术。

取来地图,庞统将彭城国到平原国间画了一条曲线:“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如今伐谋和伐交都不能用,攻城又不可取,那就只能伐兵了。”

“可令一支偏军走琅琊国入北海国,虚张声势。”

“我军主力则走兖州偷入平原国,阻隔青州跟冀州的联系且佯装要打邺城,袁谭闻讯必会引兵来攻。”

“待其引兵前来,我军以逸待劳,破其兵马。”

“只要生擒了袁谭,青州不攻自破。”

擒贼先擒王。

庞统的计策,一如既往的快准狠。

刘标点头:“就依士元兄之意。”

“可令琅琊的臧霸打着桃源军的旗号入北海国。”

“桃源军作为我的亲军,若入北海国,袁谭必以为是我亲至。”

“去平原国的主力,就让温侯去吧。”

“桃源军成军时间太短,又未经历恶战,战力强弱尚不清楚,不适合奇袭。”

商议妥当后。

刘标又派人去给曹操回信,让其将兖州东部的泰山、任城、东平的驻军调往东郡。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要狠狠的打。

刘标虽然没在信中告知曹操要借道兖州的战术,但曹操也猜到了刘标的用意。

曹操没有犹豫的调走了泰山、任城和东平的驻军,避免跟刘标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兖州的兵马调动,被袁绍的探子探得。

先杀董承父女及种辑等七百余人,后调兖州兵马入东郡。

曹操的用心,也让袁绍觉察到了危机。

“曹孟德这是,想对孤用兵了?”

虽然韩魏楚三国建立后战争就不可避免,但袁绍对曹操的主动挑衅还是挺意外的。

三足鼎立的局面:先手输一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先手就意味着不能当渔翁。

袁绍召来了众将吏商议。

自称魏公后,袁绍麾下将吏罕见的变得和谐。

其中又以田丰和沮授变化最大。

或许是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后选择休养生息,让田丰和沮授再次看到了袁绍的器量和未来。

也或许是袁绍称公后,让田丰和沮授对汉室的存续没了念想且又不愿承认刘标这个汉室后裔立的楚国。

亦或许是曹操和刘标势力的扩增,让田丰和沮授看到了比昔日对峙公孙瓒时更大的危机。

若再有君臣不和、将吏相争,官渡之败就会重演。

袁绍觉察到沮授和田丰的变化,就将沮授和田丰调回了邺城,委以重任。

淳于琼已死,袁绍没有再增设监军。

只以沮授和郭图为左右监军,一同监掌内外。

公署。

袁绍将心中的想法,告知众将吏:

“河北如今兵精粮足,匈奴和乌桓也再次向孤称臣。”

“曹操先杀董承父女,后在东郡聚兵,狼子野心已经不加掩饰了。”

“孤有意再举大军南征曹操,灭韩兴魏。”

“又恐徐州的刘标又在一旁观斗,心中迟疑,不知诸位可有良策教孤?”

灭韩兴魏,一语双关。

既是灭韩,也是灭汉。

众将吏皆是沉思。

不多时。

沮授开口:“刘标能在官渡获利,只因彭城距离官渡不远,骑兵数日内就可抵达。”

“若不想让刘标再行渔翁之举,可将战场放到河内和关中。”

“以河北骑兵优势,先取河内和关中,断曹操跟凉州的联系。”

“马腾韩遂虽然臣服了曹操,但我观二人都是不甘人下之辈,臣服也只是权宜之计。”

“若见曹操势弱,马腾韩遂亦可再投明公。”

袁绍听沮授说的精妙,不由拊掌:“监军之策甚善,若战场在河内和关中,刘标就无法直接介入战场。”

“最多是骚扰孤或曹操的后方谋取小利。”

田丰则道:“话虽如此,但也不得不提防曹操跟刘标暗中结盟。”

“曹操将兖州兵马都调入东郡,也可能是将兖州东部的任城、泰山和东平划给了刘标。”

“倘若明公大军调往河内,刘标又趁虚取青州,对明公也颇为不利。”

袁绍蹙眉:“许都有消息传回,董承奉衣带诏讨贼时曾与刘标约定,刘标在元宵前举兵,董承为内应。”

“只因董承谋事不密被曹操诛杀,刘标才未能诛灭曹操。”

“曹操又岂会再跟刘标结盟?”

田丰道:“如今董承等人都死了,许都传回的消息也真假难辨。”

“不可不防。”

袁绍又看向审配逄纪郭图等人。

郭图欲言又止。

逄纪则是直言开口:“明公,谭公子跟刘标是义兄弟。”

“虽然如今立场不同不能因私废公,但有谭公子守青州,我料刘标也会用兵迟疑。”

“谭公子在邺城,待的时间太久了。”

“若是南北无战事,谭公子在邺城长待也可以;只是如今战事将起,若再让谭公子待在邺城,不合时宜。”

袁绍沉默。

袁谭和袁尚的嗣子之争,已经几个月了。

袁绍没有明确表态立谁为嗣子,一直都在纵容袁谭和袁尚相争。

若没有人支持袁谭,以袁谭过继给袁基的身份是没资格参与嗣子之争的。

奈何支持袁谭的将吏不少,袁绍又不能强立袁尚。

否在内乱必生。

袁绍现在也理解为什么灵帝昔日迟迟不肯立太子了。

在对待子嗣上,袁绍跟灵帝一样。

既偏爱幼子,又顾忌废长立幼会引发内乱。

因此。

袁绍也跟灵帝采取了一样的方式,不立嗣子,纵容相争。

就看谁能争得过谁。

若袁谭争赢了,袁绍也认了。

若袁尚争赢了,就皆大欢喜。

然而。

这样相争的风险也不小,嗣子相争需要时间。

若是时间不足,刘辩和刘协就是下场。

见袁绍沉默,逄纪又给审配使了个眼色。

两人都是支持袁尚的,这想法也是类似。

审配出言劝道:“我知明公有考校谭公子和尚公子之意,不如给谭公子和尚公子立下赌约。”

“谭公子守青州,尚公子攻河内。”

“若谭公子守住了青州,就由谭公子当嗣子;若尚公子攻破了河内,就由尚公子当嗣子。”

“如此,谭公子不会觉得明公偏袒,尚公子也能显现本事。”

“且又能应对当前局势,既可以将战场定在河内和关中,又不担心刘标谋取青州。”

袁绍眼前一亮。

就连沮授和田丰都忍不住投去了惊讶的目光。

审配这招颇为高明。

袁谭一直不服袁绍偏袒袁尚,觉得袁尚只会待在邺城坐享其成。

因为青州是袁谭攻下来的。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