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府库有粮,心中不慌,0利息分期无暴力催收助农义舍制(2/2)
吕布内心如惊涛骇浪。
这其中,有这么复杂的关系吗?
本侯能理清这么复杂的离间计?
看着刘标那一脸的“钦佩”,吕布忽然自信心爆棚。
没错!
本侯就是这么想的!
try{ggauto();} catch(ex){}
“知本侯者,贤婿也!”吕布冷哼:“曹操这等微末伎俩,岂能骗得了本侯?新仇旧恨,来日本侯定要跟曹操好好清算!”
虽然听不懂刘标的分析,但吕布不在意能否听懂分析,只在意刘标的“钦佩”。
刘标拊掌附和:“待时机成熟,小婿必会温侯取曹操首级,悬之都门。”
安抚了吕布,刘标回到内院,让吕玲绮将传国玉玺拿出来跟伏波将军印对比。
这一对比,刘标对伏波将军印更嫌弃了。
杂号将军的制印工艺,也太粗糙了些。
“玲绮,将这伏波将军印藏好,偶尔在我的字画上盖个印,今后或能成为传家文物。”
刘标将伏波将军印交给吕玲绮,没有半分的留恋。
在彭城及周围县乡,伏波将军印不如“彭城农都尉”和“稷子”好使。
众士民不会知道伏波将军是谁,一定知道“彭城农都尉”和“稷子”是谁。
吕玲绮将伏波将军印用个小一号的木盒装好。
刘标平日里的字画,虽然有署名和私章,但若有朝堂的印信加盖,的确也更令后人信服。
袁术自尽、曹操北顾,徐州也迎来了暂时的和平。
虽说去年曹操兵伐吕布,让梁、沛、彭城的农田都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破坏,但下邳、东海、琅琊的农田,有了难得的丰收。
刘标推广的农术若只应用于一家一户,效果不大。
推广诸县,效果就不同了。
下邳十六万余户、东海两万余户、琅琊万余户,将近二十万户七十余万士民同时发力,新田旧田耕种近两千万亩。
虽然按的十五税一征收税粮,但今年各县的税粮也增了百万余石。
府库有粮,心中不慌。
刘备又拿出了五十万石粮食在境内部署了大量的义舍,用于赈济饥民、招抚流民。
只要肯入徐州户籍,就可以分得田地、领取赈济粮,且享有三年不纳税的税收优惠,只需将领取的赈济粮分期归还给义舍。
若有困难者,可由乡老上报县中,核定是否增加分期或延后归还。
为了防止投机取巧者带坏不良风气,还有配套的惩罚政令,情节严重的更是处斩刑。
义舍制是刘标向刘备提出的,针对饥民和流民制定的“0利息可分期无暴力催收且赏罚有度的助农贷款”,且在沛国和彭城完成了试点和改良。
虽说弊端和隐患也不少,但有刘标的农术提高农田产量、安稳无战祸的环境、以及江淮饥荒的对比,让义舍制在琅琊、东海和广陵的推广很顺利。
尤其是在江淮遭难的士民,得知刘备的“义舍令”,不少人都争着在往徐州跑。
至于惩罚政令,基本都被无视了。
在活命面前,惩罚政令是个事儿?
六月。
袁谭遣亲信孔顺来到彭城,给刘标献上了一份奇珍清单以及战马五十匹。
刘标扫了一眼清单,问道:“这奇珍和战马,是显思兄私人所赠,非大将军所赠。莫非结盟之事,有了变故?”
孔顺面色忿忿:“原本是没变故的。使君入邺城当夜,大将军就同意谭公子的提议,准备拿二十万石谷给刘公子。”
“可不知为何,大将军在第二日就改变了主意。更将谭公子臭骂了一顿,说谭公子为了义弟就忘了自家父母。”
“审配更是当场喝斥谭公子不爱冀州士民,说二十万石谷可以赈济百万饥民,田丰、沮授、逄纪也在指责谭公子。”
“若非郭图和辛评为谭公子辩解,谭公子当场就要被大将军赶回青州。”
“当夜,谭公子心中不忿时,袁尚和袁熙又来冷嘲热讽,谭公子放言要跟袁熙争抢甄氏女,气得袁熙拔剑相向。”
“大将军恼怒下,就将袁熙赶去幽州,又将袁尚禁足,勒令谭公子回青州。”
刘标蹙眉:“夏侯博等人的家眷,大将军可愿给?”
孔顺点头:“大将军虽然让谭公子回青州且不愿给粮草,但同意将夏侯博等人的家眷送到徐州。”
“且又令陈琳为使,去下邳与刘徐州商议结盟之事。”
刘标松了口气。
邺城的变故,刘标也是能理解的。
“善变者”袁绍,好谋而无断。
审配、逄纪又跟袁谭不和,袁谭的提议会被袁绍否决也是预料当中的。
将夏侯博等人的家眷送到徐州且让陈琳出使,应该是审配、逄纪等人的新提议,经典的“我否定你的方案然后拿出我的方案,哪怕目的一致,功劳也是我的。”
唯一让刘标意外的是,袁谭竟会不顾自身的名声受损、当着袁熙的面放言要争甄宓、更是气得袁熙拔剑相向。
经此一事,哪怕甄宓再优秀,袁绍都不可能让袁熙娶甄宓了。
二子为个女人相争,若传出去岂不是让袁家成了笑话?
袁熙为了一个女人都敢对袁谭拔剑了,那今后会不会为了个女人对袁绍拔剑?
袁绍不敢赌,也不想赌。
赶袁熙去幽州、勒令袁谭去青州、又禁足袁尚,三子都打个板子,也是袁绍的无奈之举。
刘标仔细揣摩后,心中也不由多了感慨:
看来这个便宜义兄,比我预想中的更重情义啊。
显思兄大义,真乃青州及时雨,河北小孟尝,大汉柱国也!
想到这。
刘标当即令人研墨提笔,撰写了一份《赠青州刺史书》。
除了盛赞袁谭高义外,又以晋文公重耳为例,劝袁谭效仿重耳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不要跟袁尚和袁熙争一时之气。
“孔先生,劳烦将此书交给显思兄。”
“大将军以显思兄治青州、袁熙治幽州、留袁尚在冀州,是想以此考察三子才能。”
“这是显思兄能否得到大将军认可的真正时机,千万不可因此怨恨大将军。”
顿了顿。
刘标又道:“孔先生,你和华先生都是显思兄最信赖的人。”
“不论你们才能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居高位者未必是最有才能的人,一定是最善于发现贤良才俊的人。”
“我也真诚的希望两位先生,今后能真正成为显思兄的左膀右臂。”
虽然刘标的用意是让孔顺和华彦不要当小人,但听在孔顺的耳中却极为的舒服。
孔顺面有自豪:“刘公子放心,我二人定会为谭公子用心选拔人才。王脩如今也成了青州的别驾,对我二人颇为礼遇。”
刘标拱手称赞:“孔先生能有这心,令人钦佩。今后显思兄若成大业,必不会亏待了孔先生。”
“我对奇珍没多少兴趣,孔先生若有喜欢之物,可任取两件;华先生的那份,也请孔先生一并挑选。”
孔顺面色一喜,又暗暗搓了搓手:“刘公子,这些奇珍是谭公子送你的,我们又岂能拿?”
刘标大笑:“我跟显思兄是义兄弟,孔先生和华先生又是显思兄的左膀右臂。都是一家人,何谈两家话?”
“孔先生如此推辞,莫非对我有成见?若如此,我愿再向孔先生赔礼。”
见刘标作势要鞠躬,孔顺连忙拦住:“刘公子误会了。我的确对其中两件奇珍感兴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刘标又设宴厚待孔顺,席间更是向孔顺有意谈了去年徐州各郡的粮税。
听闻琅琊、东海、下邳二十万户七十余万士民,按十五税一征收税粮也得了百万余石时,孔顺整个人都颤抖了。
青州如今的位置,除了黄巾外,不会再有战祸。
若能抄一抄琅琊、东海和下邳的农政,那岂不也能年得百万石粮?
想到这。
孔顺对刘标赠送给袁谭的农书更热忱了。
【若我能让青州民丰足、粮满仓,孔融算什么嫡系?这孔家,我孔顺单开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