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2/2)

对他们而言故事和人物是核心,历史的演进是为这两个东西提供输出情感价值可能的工具。

而对本书而言,历史的演进是核心,故事和人物是为这种演进提供动力和合理性的工具。

try{ggauto();} catch(ex){}

因此,本书实际上碎片化了人物的形象,就像一面破损成千片万片的镜子,它在某一个时点突然露出一面,然后,便可能永久的消失了。

这样说来,本书的群像定位还不妥帖,它应当是本呈现众生相的小说。

作者最美好的计划,是推演掉主角从8岁到88岁的人生,在559-639年这八十年的时间里,推演一种另外的、可能是戏剧性的历史话剧。

我希望写到一百万字完本,这样可以让本书在互联网的记忆中存活得更长。

不过,通常来讲,在我真正写到一百万字之前,以上这些都只会是我的美好幻想而已。

按照目前的推演速度来讲,大概150章左右,主角便可以一统天下,到时候,本书就会迎来第一个完本可能点,是停是进,到时方知。

我想,看到这里的大部分书友都是知道我没有大纲的。

本书剧情的推进,全靠作者的推演。

就像一开始,周罗睺的渡海真就只是为了占据一个济州岛,然后作者考据半岛历史的时候发现了巨量的可乘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辽东三国副本。

就像荆襄战役一开始,作者真打算在南阳和宇文护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然后突然发现李昞与杨坚躲在安陆,历史还可以有另外一个更有趣的可能性。

作者也不知道未来的剧情,我想这大概是本书对我而言最为有趣之处。

我喜欢秦晖的非必然性历史观。

未来的历史正因为是非必然的,我们今天的种种努力才是更有趣和更有价值的。

因为我们每一刻的努力,都可能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个人的历史。

这也是我希望给本书中的人物赋予的特性。

说起这个,不得不再说一个话题。

我记得61章写给女性继承权的时候,很多人喷我,但事实上明朝的土司继承制里就有这样的先例,我想我这个改革无论如何也说不上不可能。

既然可能,那它便取得了在本书的推演中存在的意义,那就够了。

作者构架不了完美的制度,所以本书的改革可以错误的,但它至少在短期看上去,会是合理的,不亏的。

这就是本书的制度推演逻辑,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偶尔是为了解决价值追求问题。

好了,是时候给这篇裹脚布一般的上架感言一个结尾了。

作者以前是学社会学的,那也就在这里的最后给历史的解读和历史的阅读,下一个社会学式的论断。

历史的解读总是在将你的价值输出给别人。

历史的阅读总是在借由你看到的证据形成你的价值。

故,讨论历史,多讲证据,少论价值,价值总是不免带来冲突,证据,则一般能带来双边的进益。

那么,就到这吧,祝我们都能看到陈伯宗的最后死亡时刻。

愿各位的智慧与善良。

与日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