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回:无可奈何(2/2)

童颜说好,纵身跃到力王肩膀上,大声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起归位。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闭合。”就有西域商人与少女左右奔走,回来穿插不停。童颜又道:“乾元亨利贞;?兑泽英雄兵;?离火驾火轮;?震雷霹雳声;?巽风进退利;?坎水多波急;?艮山不出其;?坤德合无疆;………”

她接连说出,西域商人与少女听她指挥,奔走不停,远处看去宛然成了一个山丘,向前直撞过去。不论是神弩军的弓箭,还是番僧与武士的拳脚刀剑,或是元兵的蜂拥而上,都无法阻挡。

释迦摩萨道:“奇门遁甲,结界之术!”就要向前纵跃而去拦截。谁知郭破虏退到大殿门口,无极剑气疾刺而出,几乎没有间隙,释迦摩萨与百损道人虽占了上风,却无法跃出。

释迦摩萨眼睁睁看着阿里不哥等人越走越远,对百损道人使了一个眼色,百损道人会意。两人双掌齐出,一个是佛门奥妙的“大日如来神功”;一个是阴寒毒辣的“玄冥神掌”。郭破虏武功虽高,但也无法同时抵住这四掌。若是后退,自然能避开这四掌,可是又不能让释迦摩萨与百损道人追赶阿里不哥。于是他双手施展无极剑气抵住两掌,可是却没有多余的手再抵住另外两掌。

只听的啪啪两声,左右两胁,同时中掌。郭破虏再也受不了,身子晃了一晃,双腿一软,坐倒在地。对媚姬道:“我们今天要死在这里了。”媚姬抱紧他道:“好,我们一起死!”

释迦摩萨嘿嘿一笑,道:“受死吧!”又是一掌劈去,这时一个蓝色人影一闪,拦住郭破虏身前道:“不要杀他!”

释迦摩萨一看,却是妙言。释迦摩萨手掌陡然停在妙言身前,这时铁木耳也道:“爷爷,他救过我们两次,你放过他吧!”忽必烈没有说话。

释迦摩萨此时他心想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手臂突然弯转,手掌竟然绕过妙言身畔,击在郭破虏身上。郭破虏啊的一声,倒在地上。妙言拦在郭破虏身前,道:“破虏叔叔,我也陪你一起死!”

释迦摩萨正要再补一掌,忽必烈道:“国师住手,我有话说!你们去追乱党贼子!”

释迦摩萨与百损道人听了,就要跃出,突地外面奔来一对男女,后面跟着七个道士,还有六个大内侍卫跟在最后。前面那男子双掌齐出,一股凌厉的掌风汹涌而出,就把释迦摩萨与百损道人逼了回去。

释迦摩萨与百损道人一看那人正是张三丰。张三丰一掌逼退释迦摩萨两人,扶起郭破虏,一股浑厚、柔和的九阳真气输入他体内。陈霏羽扶住媚姬,此时媚姬手脚有力,她与妙言挡在郭破虏身前。

释迦摩萨与百损道人正要出手,苗道一等全真七剑拦住郭破虏身前,释迦摩萨大怒道:“苗道一,你们擅闯皇宫,该当何罪!”苗道一打一稽首,道:“大汗多次征召贫道,询问祛病延年之术,只因刚来大都,事务繁多,没有前来,今日有空特带师兄弟一起过来,不知何罪之有?”

原来忽必烈近年来精力渐衰,体弱多病,知道时日无多,想起爷爷铁木真曾向全真教长春子丘处机请教过长生之法,虽没有长生,晚年却是延年益寿,精神抖擞,若不是征战西夏出现意外,活到百岁也是正常。于是就想向全真道士学习养生之术,可是多次到长春宫传旨,都被苗道一以有事婉拒。于是留下一道圣旨,可以随时进宫。

张三丰看到郭破虏跟随铁木耳进宫救人,心里放心不下,想起全真七剑与郭破虏交情颇为深厚,于是就来到长春宫向苗道一等人说明情况。苗道一知道事情严重,想到忽必烈留下的圣旨,这才带着张三丰陈霏羽赶到皇宫。

忽必烈在里面早已听到,于是道:“原来是苗真人过来,不巧今日没空,明日再来吧!”苗道一道:“贫道师兄弟来大都多日,还请示下,道佛大会日期?贫道好早做准备。”忽必烈想了想道:“过几日吧!朕到时会派人通知?”苗道一道:“郭破虏也是全真教俗家弟子,我们想带他一起离开?”释迦摩萨大怒道:“苗道一,你好大胆,竟敢威胁大汗!”苗道一道:“贫道不敢!”

释迦摩萨突然身子跃起,一掌就向苗道一身后六人攻去,他变起促猝,苗道一光护住郭破虏与张三丰,没想到他竟然向其他人攻去。他这一掌迅疾沉猛,去势又快又急。倏忽欺身到六人身前,掌风汹涌就朝六人头顶拍去。他一瞬之间连攻六人,其他无人猝不及防,被他打落头上侍卫帽子,只有一人双拳接住他一掌,与他激斗起来。两人拳掌变招奇速,越斗越快,可是那侍卫仍是慢了一招,被释迦摩萨打落帽子,露出真容。竟然是衣飞扬,其他几人正是张康五人。

释迦摩萨一掌击出,趁机向后急退而去,大笑道:“明教右使大驾光临,算不算是图谋不轨?”

衣飞扬道:“我来寻找教主,与苗道长等人无关!”

原来衣飞扬寻找明教教主,扮成大内侍卫潜入皇宫之中,不想看到苗道一等人进宫,便过去询问,才知道郭破虏在宫里六人,便一起跟随过来。

苗道一道:“大和尚,你早就想为难全真教,今日正要讨教一番!”

释迦摩萨厉声道:“这些都是叛逆乱党,把他们全都拿下!”

他一说完,就有蒙古武士、侍卫还有番僧把苗道一等人围住。

这时摩罗与丹巴又率领群僧,还有支啸天、幽冥子,以及万向天都赶了过来,原来他们一直守卫在皇宫各个大门,听到皇宫内大乱,便带人赶了过来。

此时力量悬殊明显,大元朝占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