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798节 吞并南洋,大军北归。(2/2)
只要南洋驿站连同内地,那么从长安到暹罗或象州,快马的确十就能传递回消息,大军哪怕从长安出发,最多两月也能到。
元廷留给大唐最大的好处,就是这驿站了。元朝驿站之发达,也只有后世进入现代后可比。
try{ggauto();} catch(ex){}
交通寺卿曾渡出列道:“皇后陛下所言极是。自从我大唐一统南国,大修水利,其次是道庙学堂。可是这驿站,没有多修一座,全部沿用的元廷驿站。内地还足够用,可缅州交州象州瀛州都没有修驿站,交通很是不便,更遑论陛下新收之南洋疆土了。”
“微臣奏请,要拨款修建这些地区的驿站。光靠那些奴隶,还不够使用。”
“我反对。”兵部尚书乌图道,“暹罗等国人,不过是准唐民,二等人,为何要让他们有偿服劳役?朝廷直接下令征发就是,不让他们饿死罢了。要工钱,没樱”
崔秀宁道:“蒙元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这驿站,虽当年修建死伤数百万人,但不能不该修,只是要考虑百姓疾苦,不能无偿修建,也不能急于求成。就算奴隶和准唐民,那也是大唐的子民,不能虐待他们。把他们累死了,损失的还是朝廷。”
谁能想象,元朝竟然修通了东西贯通欧亚,南北贯穿大理的交通大动脉?元朝对西对南用兵之频繁,为历代之最,就有赖于高度发达的驿站。唐军南征之所以如此顺利的调兵南下,有依赖了元廷驿站。
史书记载元朝:“人迹所至,皆设驿站,使驿往来,如行国郑”简直空前绝后。
是元廷用刀子逼着广大汉人和各族百姓,不知累死多少人才修成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由此可以想象,有基本盘的野蛮王朝的可怕。
可惜元朝灭亡之后,大部分驿站遭到废弃。时间一长,就不再有路了。
“就让那些奴隶慢慢修建,不要急在一时。这次南征刚刚结束,今年还要北伐,关中还在大兴土木,南洋驿站虽然重要,却不是当务之急。”崔秀宁反对大干快上。
“顾铠,工部火器局制作的三眼手铳,如今有多少了?”崔秀宁看向工部尚书顾铠。
顾铠本是一个盔甲师,只因为技术精湛,又是海东时代的老人,竟然做到工部尚书高位,还封了伯。这古往今来,也是蝎子拉屎了。
可见,平台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启禀皇后,已经完成三万两千支。到今年秋季,五万支三眼手铳绝对能完成。”顾铠回到。
三眼手铳,是为骑兵准备的辅助兵器。因为唐军骑兵骑射比不上元军骑兵,崔秀宁只能下令研发一款适合骑兵使用的手铳。
这手铳本质上和火枪手的火铳没有区别,只是很短,装药量也少,有效射程也只有五十步,远不如不如弓箭。
不过,相对明军的三眼火铳,崔秀宁设计的三眼火铳还是要先进一大截。明军虽然装备了大量三眼火铳,却没有转轮机制,只能用火绳,有效射程也只有三十步。
而唐式三眼火铳无论是设计,还是材料,工艺,火药都比明式先进靠谱,不但是转轮燧发,有效射程和可靠性也强多了。
然而,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武器。
骑在马上使用,基本上也就只能发射三次,要在马上完成装填弹药很难。实战效果肯定是不如蒙古骑兵的弓箭。
实话,其实更适合装备给警士,而不是骑兵。
可是没办法啊。
马上要北伐了。唐军骑兵空有强悍的白刃马战技能,可骑射本事和元军骑兵差了一大截,也只能靠这手铳弥补骑射不足了。
再借助先进的盔甲防护,拼着挨一两箭冲上去发射手铳,总比没有好。这样还有利于在拉近距离的过程中不用太吃亏。
崔秀宁听到顾铠汇报的最新数字蛾眉一皱。
到时才五万支?唐军骑兵可是超过了二十万啊。
“不行,太慢了。到秋季北伐,能不能凑齐十万支?”皇后问。
顾铠露出苦笑,“皇后陛下,这三眼火铳因为要制作转轮,还有三个枪管,制作难度比长铳更耗费功夫。如今火器局除了赶制三眼火铳,还要生产火枪火炮,军中的旧枪旧炮也需要更换。要想再增加产量,已经不可能了。每月,最多三千多支顶了。”
三个枪管,是制约产量的最大问题。
既然能制作转轮,为何不干脆制作左轮手铳?左轮手铳可是只有一个枪管啊,而且还不止三发。
这不是崔秀宁不想干,而是干不了。
左轮枪的左轮,和唐式三眼火铳的转轮,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左轮枪使用的左轮,用的是近代壳式子弹,以及近代底火撞击击发,左轮属于弹仓,同时属于枪膛。
可唐军用的是定装火药铅弹,燧发击发,差别很大。
要造出真正的左轮枪,先要解决子弹和底火击发这两大难题。很遗憾,这是工业革命百年后的发明,她崔秀宁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搞出来。
想都不要想。
退一万步,就算能搞出十九世纪的左轮手枪,就凭那个有效射程和精度,也未必敌得过蒙古骑兵的弓箭。
人家能在高速奔驰的马上将重达六两的鈚子箭,准确的射中五十米内的敌人,破铁甲!更能将二两重的锐箭准确的射中百米外的敌人,穿皮甲!能来去如风的连续开弓,左轮枪手能么
“尽量多造。”崔秀宁没有逼迫顾铠,她心里也有数。“已经造出的三万多手铳,清点编号后移交兵部,兵部尽快下发给骑兵,要他们训练。”
“遵旨。”都烈很高兴,“我大唐骑兵,配有骑弓,长兵,手斧。再要配备三眼手铳,那真是如虎添翼了。鞑子骑兵再厉害,也未必是对手。”
“那也不尽然。”杨汉明摇头,“鞑子骑射厉害,人家要是始终保持百步距离,一直不远不近的放箭呢?怎么破?”
他举起玉笏,“皇后陛下,北伐事关重大,为了克制鞑子骑兵,势必还要想想其他办法才是。臣斗胆直言,大唐从来没有硬碰硬打败过鞑子骑兵啊。”
“虽大唐对元军骑兵多有胜绩,可都是仗着陛下用兵如神,奇谋妙计。鞑子要么不知火器厉害,要么中了陛下妙计。而且,我大唐打败的也不是鞑子骑兵主力。”
众臣都是默然不语。杨汉明虽然得不太中听,但没有错。
大唐数次打败鞑子骑兵,靠的是什么?到底不是火器,不是骑兵,而是陛下善用计谋。
你火器再厉害,鞑子骑兵只要不傻乎乎的冲阵,不保持密集队形,那能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移动缓慢的火器军,能一直在野外和骑兵耗着吗?难道步兵不要后勤,不要吃饭的?
可是如今,鞑子学乖了,不可能接二连三的中计。这北方平原地带,本就是骑兵的下,没有地形配合,什么妙计都不好用,最终还是要硬碰硬。
北伐的胜败关键,就是林必举等不知兵的文官都清楚:骑兵胜则胜,骑兵败则败。
这根本就是明摆的事儿。
骑兵要是败了,步兵就算全是火器兵,那也要趁着粮草未尽退回南方。
骑兵要是胜了,没有火器兵也能驱除鞑虏。
崔秀宁想了半,“你们谁有好的法子,都拿出来议议,趁着还有半年功夫,要早做准备。莫要等到陛下凯旋还要为此事忧烦。”
“娘娘。”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响起,却是很少奏事的凤凰乡侯、司妇寺卿辛苦。
“司妇卿,你可是有了法子?”崔秀宁有点奇怪,辛苦能有什么法子?
唐廷平时常朝,官员穿补服,戴幞头乌纱,女官却穿罩帔,戴莲花冠。所以,一身紫纱罩帔、头戴莲花高冠的辛苦,就在群臣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启禀娘娘,鞑子骑射在战场上难以克制,有个原因是他们的箭多。据一个鞑子骑兵出征,就要随身携带七十支箭。都烈尚书,是这样么?”辛苦问都烈。
都烈点头,“蒙古骑兵,随身携带轻重箭,大概七十五支箭,两张弓,五根以上弓弦。”
辛苦举起玉笏,“娘娘赎罪,有些话,臣希望单独奏对。”
这丫头很难相信人,她不愿在这里太多。
退朝之后,辛苦跟着崔秀宁进入风姿宫,单独奏对。
“吧,你又有了什么鬼主意?”崔秀宁很随意的道。
辛苦一笑,“娘娘,这还是随身携带的。那么鞑子骑兵一次远征,每人要配发的箭支,最少也有两百甚至更多。那么多元军骑兵,需要多少箭?怎么也要几千万。元廷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弓箭储备仓库。尤其是弓,不是很快就能造出来的。”
崔秀宁明白了,她点点头笑道:“你还能想到这个,你还知道什么?”
辛苦考虑的角度,竟然和她不谋而合。
PS:今太忙,只能一更了,有时间一定加更!蟹蟹,晚安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