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睿晨中介(1/2)
桃芳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娜娜是万万没这个胆量,她和楠楠可出色完成王仁智布置的各种任务,很少发现商机建议新项目,这是两人和桃芳的区别,也是两人甘愿扶持桃芳的原因,这次娜娜很感激桃芳为耿家所做的事情。两人离开麻岗镇也就十天左右,回来后家里安静了许多,陈苏丹胡家三姐妹以及楠楠都已经离开麻岗镇,朱语敏也回川康去了,两人听家里下人说又有大动作,并且听说她们俩也闲不下,可能有各自的任务。
王仁智不在家,这两天他都是早出晚归,麻岗镇猛然涌入四万大军,营房很紧张,不得已只能把武大勇夫妻以及窦胜秋临时安排在小野佑东所在的别墅,朱语敏离开前也在哪里。神算子和神鬼莫测两人行踪不定,如果来了就安排在家里,罗家业等人也安排在家里,便于谈工作也为了保密需要,小野佑东几次与神算子等人见面都在家里,目前宽敞的地方数小野佑东那座别墅,所以王仁智去那边的时候较多。
两人很是纳闷,刚确定夯实基础这个大方针才过多久,又要搞大动作,为此这几个月否决了几个投资项目,陈苏丹原计划在麻岗镇常住,这个新年也在此度过,只是因为军队入驻住房紧张,这个新年还得在丽水度过。王仁智夫妻在家里没聊过有关项目的事情,陈苏丹与楠楠动身时,胡家三姐妹和楠楠都不知道是何项目,可见事发有多突然,家里仆佣没听见任何风声,王仁智只提过来一次大投资。
桃芳和楠楠很是焦虑,特别是桃芳还有点不安,毕竟她为了耿家先斩后奏有点逾越,两座别墅距离不远,怕王仁智今天依然晚归,索性和娜娜一起去见王仁智。猛然见到桃芳两人,王仁智很是诧异,估算时间她们俩还得十天左右,明白两人应该是遇到什么变故,武大勇夫妇没什么,可当着窦胜秋的面有些话不好说,于是以给两人接风洗尘为由回家用晚餐。
这十来天王仁智忙了个不亦乐乎,三天时间才大致了解军方状况,没顾上安排布置,陈苏丹这边和朱语敏窦胜秋每天都有川康的事情需要向他汇报,王仁智只好顾川康这边。为了确保川康抵御外部资本入侵,川康各方一致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川康金融市场,青山、均贤、老店三地市场早已经合并,王仁智这边周欣妍出面组建睿晨中介公司,旗下所有企业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均通过睿晨为中介。
青山、老店、均贤三地金融市场成立几年来交投不旺,三地市场挂牌的企业多为严在明、屠晓宇、陶欣然三人旗下,三人所属势力为川康最大的三股势力,与健豪动能支撑起川康金融市场。随着川康经济复苏,外部资本势必涌入川康,新兴并且闭塞的川康金融市场总体规模还不大,便于外部资本恶意炒作掠夺川康民众财富,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很低,最关键的是要保护川康民众。
扩大川康金融市场规模势在必行并且很紧迫,身为未来川康国王,王仁智旗下的企业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成立睿晨中介就是为了这些企业挂牌,为此旗下企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为董事长。王仁智掌握绝对控股权,各企业以净资产百分之五的股份平价转卖给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这也是为了满足挂牌需要,否则的话独资企业不得挂牌,仅此一项等于给旗下企业派发了个大大的红包。
股价以企业盈利能力定位,每股净资产居于次要地位,王仁智旗下的许多企业盈利能力极强,各能源基地、中成药厂等利润率高达百分之三四十,健豪动能的百分之十四左右已经非常恐怖,这些两三倍于健豪动能的企业更是没人舍得出手。这些年下来王仁智在川康投资建了几百家企业,企业规模不大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只有健豪动能勉强算是重工业,加上时朗逸、朱语敏、邓文鑫等的名下企业,川康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暴增,市值迈入一千万亿行列。
陈鼎新曾经任职汇通天下银行华亭分行副经理,对资本运作有一定经验,朱语敏曾经任职阳泉国副总统,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风险防范经验,反复强调川康的四大中介公司一定要防范外部资本割民众的韭菜,川康还缺少一个财政部官员,目前暂定为严在明。教育交由江文俊没有任何人反对,川康的教育仅比大梁朝稍好,江文俊首先面临的是川康全境普及七年级,并且至少云兰、青山、老店、均贤四地达到十一年级的困难。
目前川康全境仅有云兰达到十年级,境内约有六成村落没有学校,各学校大多为四至五年级,约有两成乡镇目前可达到七年级,这个任务对江文俊来讲很重,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江文俊是主管文化教育娱乐的不二人选,他本身也热爱教育事业,可是以川康现状,师资力量校舍教材等均存在很大缺口,最关键的是资金短缺,江文俊不可能完成这个规划。
川康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薄弱,川康是所有一切都跟不上,国家联盟各国几乎都已经把川康划为牧区,所有人都明白川康仅仅经济复苏还不行,川康全面崛起必须从这些孩子身上做文章。经济复苏以来川康民众总算不在饿肚子了,不论吃好吃赖哪怕是杂粮稀粥总是能填饱肚子,但很多民众家庭眼下仍然没有多少余钱用于孩子接受教育,需社会力量加以扶持帮助。
川康各方大佬的态度令江文俊很满意,众人积极出谋划策,推出一些有关措施,诸如财政开支向教育倾斜,但凡与教育有关的尽可能开绿灯,师资力量不足可特事特办,低年级可放宽政策,无需严格的资格证等等。为了鼓励民众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求学机会,各学校应适当鼓励走出校门创收,即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收益又可用于孩子发放教材采购文具等,也可用于补贴孩子日常生活开支,给家长减轻负担,积极送孩子求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