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一气儿写完(1/2)

“江老师,您这诗词的风格真是自成一家。”徐晓夸赞道:“像鸳鸯蝴蝶派的写法,许多年都没见过了。”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早期最有影响的杂志叫《礼拜六》,所以也被称为“礼拜六派”。

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天笑、徐枕亚...这派挺惨,新文化那会儿被拿来当经验包刷,鲁迅、周做人、茅老爷子都干了。

这样的环境,导致这派的作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比如包天笑。

沈从文主张新鸳鸯蝴蝶派,要跟旧的划分界限,把他、张爱玲都归于此列,不过不被广泛承认,鸳鸯蝴蝶派也成了他的黑点,最后致使他退出文坛。

“别用鸳鸯蝴蝶派这样的词。”赵振开道:“我觉得这首诗和咱们今天诗派差不多,读起来古古怪怪,又有人性的美,能归入咱们今天诗派。”

“今天诗派也不好听。”江弦听的实在古怪,忍不住道:“要不你们换个名?”

“换什么?”

“朦胧诗派。”

“你说什么?”赵振开抬起头。

“朦胧。”江弦又说一遍,“暮雨不来春又去,花满地,月朦胧。”

“朦胧?”

“朦胧诗?”

“朦胧诗派?”赵振开有些失神,嘴里轻声念着这几个词汇。

编辑部也安静极了。

所有人脸上都闪烁起一抹奇异的色彩,像是一群丧家之犬终于有了名字。

朦胧!

此后的风云激荡四十年,在一次次质疑、一声声批判中,中国文坛将深深的、永远的记住这个名字,这个反叛而又极具韧性的群体——

朦胧诗派。

“好一个朦胧,这个名字取得,真好!”

赵振开神采飞扬,“晦涩、迷离、怪僻、似懂非懂、半懂不懂...这可不就是朦胧!我们一群诗人怎么就没想到这个词?!”

朦胧诗这个词其实出自1980年《诗刊》上《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由老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秋》所引发,在作者看来,此类诗用语让人感到稀奇、别扭,使人产生思想紊乱,由此有了“朦胧诗”之名。

这本来是批判,不过后来渐渐流传,大家都开始这么叫,今天诗派的人也不抗拒,久而久之就真成“朦胧诗派”了。

“我先回去了。”

江弦解释还要回去写稿子,赵振开把他喊住,要把《致橡树》的稿费结给他。

文艺类稿费每千字10一20元,诗歌稿每20行算1000字,曲艺稿每40行算1000字。

《致橡树》一共36行,算一千字,这首诗最初发表就是在《今天》上,舒婷一分钱都没拿。

后来《诗刊》把《致橡树》发表了,给了10块钱转载费,北岛他们当时都不认识舒婷,就拿去喝酒了,后来给舒婷说起这事儿还挺不好意思,舒婷说她不在乎。

“给你20块稿酬,这首诗值得千20。”赵振开硬塞给江弦20块,“拿着、拿着。”

“行吧,回头请你们喝酒去。”江弦没跟他客套,这钱要是不收,赵振开恐怕心里还不舒服呢。

“江弦,我们下期就把这首诗刊发出去,我有预感,此诗一出,以后你诗人的名头可能比作家都响。”赵振开库库画饼,随即脸上流露出一丝渴求,“再写几首诗吧,老江。”

try{ggauto();} catch(ex){}

“我真不喜欢写诗。”江弦谢绝了他的邀请。

不是不喜欢写诗,是不想当诗人,怎么说呢?不吉利,诗人们疯了、堕落了、飘走了的,比比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