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愣头青们(2/2)
“不,他不会回来了。”齐烨的笑容逐渐变了味:“他也没机会回来了。”
“知晓了。”
张瑞山可不傻,都说齐烨只抓人不杀人,做事不算做绝。
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瀛人。
齐烨从来没抓过瀛人,就比如上一批瀛人使团,他一个都没抓,全宰了。
提及了小鸟宫央,难免提及国子监。
张瑞山果然是和太子少师一个层次的,阐述问题的角度极为刁钻,发表了他的看法。
老张和老季的区别在于后者用“土壤”这个词,前者用“环境”这个词,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
土壤也好,环境也罢,老张用的词语比较“粗”。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惯”的,天天高谈阔论,一个个自以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就京中读书人,所有客栈的房间统统上涨二百文,得老实一多半。
季伯昌,是从“大”、“宏观”看待问题,以大见小。
张瑞山,是从“小”、“细节”看地问题,以小见大。
读书人分三六九等,有的有功名,有的没有,有的有出身,有的没出身。
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出自世家豪门,好多是本地的乡绅或是地方“阔佬”出身的,在当地很有钱,是大户,来了京中,屁都算不上。
而京中最喜欢攀附权贵,最喜欢讨好文臣、国子监的,反而是那些出身不算太好的读书人。
当然,是相比相对的,这些出身不算太好的,比普通百姓可生活优渥多了,只是不如真正的世家子和豪门少爷。
京中大部分读书人,都不是本地的,来自天南海北各道各州府。
这群读书人大多数都居住在客栈,长久居住。
如果这些读书人是有功名,有地方出身的,参加过科举的,礼部会下拨一些钱财给国子监,国子监呢,则会将这些钱财给这些读书人,以供吃住。
尤其是科考前后,五湖四海的读书人都会汇聚到京中,不说来回消耗的时间,单说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好多读书人参加科考,得提前半年入京。
有功名和出身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呢,都是“自费”。
京中米贵,居之不易。
这也导致了很多读书人,生活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会受到“资助”,不止来源于朝廷,朝廷也不是但凡是读书人就给钱。
还有各家府邸,会资助一些读书人,名声比较大的,直接搬进宅子里住,名声比较小的,会赠予一些钱财。
也算是某种变相的投资吧,毕竟名声越大,学识越好,将来当官的几率也就越大,双方互利互惠。
因此,名声对读书人很重要,越是没钱,越是窘迫的读书人,越会攀附权贵,或是想方设法提高名声。
正如张瑞山所说,京中的各处书楼、茶社、棋院、诗舍之中,因昨夜小鸟宫央和明伦坊被烧一事,敢明目张胆大骂齐烨的,多是那些名声不响,出身不咋地的读书人。
他们通过骂齐烨来彰显“傲骨”和不畏强权,骂的越大声,花样越多,越看似有理有据,名声越会被传响,出头的几率也会越大,至少他们是这么想的。
相反,真正的读书人,出身良好的读书人,他们是知晓轻重的,关于齐烨的事,反倒是三缄其口。
“瀛岛使团,倚仗的是国子监,国子监,倚仗的是读书人,读书人中真的敢对世侄儿你横加职责妄论之人,多是这些不知所谓的愣头青。”
张瑞山似笑非笑道:“若是没了这些愣头青,世侄儿想要对付国子监不说事半功倍,至少轻省不少。”
“明白了。”齐烨站起身施了一礼:“多谢世伯指点迷津。”
张瑞山哑然失笑,他可不觉得齐烨是个无头苍蝇,对付国子监的法子,估计早就想好了,只是想从多方面下手罢了。
事实的确如此,如今齐烨搞人已经不限于单一一种方式了,而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全方位,碾压式的多击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