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赵孟之所贵(1/2)

森林边,一堆堆原木被生产队挑选出来。

劳力们五人一小伍,十人一小队,相互配合,将大小长短相当的直接拼在一起,然后用草绳扎成木筏。立起来就是一面墙。

有的筏故意留下几个缺口,就能作为门窗使用。

旁边,已经整平的地面上,三根高大的原木架成了一个三脚架。木架的顶端上是从银河号上拆卸下来的起重机,正将一根削尖的原木打进地面。

“一二嘿!……一二嘿!……”

随着十名劳力拉拽着绳索,架顶上操作起重机的三名水手也配合得恰到好处。两丈长的巨大原木,好像竹钉一般被揷进了土中,震得地面轰轰作响。

起重机原本是放锚用的,顶端是一对定滑轮,吊钩上还有两对动滑轮。它能让十个水手拉拽数万斤大铁锚的起落,也是泯南和瑚州现在盖房筑桥的重要工具。

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探索中进行的。起重机原本是为了航海才慢慢改良完善,如今又重新用回了陆地作业。

轰……轰……

生产干部指挥着劳工们操作起重机,很快就将六根原木打成了柱子。之后还是用起重机把四面墙立起来,房顶上再糊上泥和草,一幢简单的木屋就盖好了。

这种木屋盖起来仓促,却也整齐美观,也结实牢靠。前后不过花了半天时间而已。

对洋务衙门来说,这样的小工程简直太容易。如今三艘大舰各有五个锚,其中两个腰锚一般作为备用。它们的起重机就都取了下来,暂时给开荒用。

诸如此类的生产器具,军舰上还带了很多。加之有了大量材料,要盖房修路根本不成问题。

生产队的干部们也把人分成了不同的工作组。壮劳力专门负责扎木筏,女人和孩子帮忙搓草绳,衙门里的水手盖房,分工明确。

明确的分工,能让劳动效率提升很多倍。

女人和孩子们把草绳搓好后,一捆捆的放在壮年男子们的旁边。男人们把挑出来的原木铺好,就能直接扎成筏,然后送到工地把房子盖出来。

六架起重机,一个上午就盖出了六间屋子。说来简陋,但这小木屋看起来却也别俱一番风情。

木屋之间,还有工作队在负责修建道路。即便是开荒,衙门也做出了大致规划,不是没头脑的乱搭乱建。

盖房子的位置,选的都是坡面较高,地势平坦的地面。离正在开发的农田也不远,也方便作息。

工作队组织起人手,在画好的路标上铲出一丈宽的路基,然后把筛好的砂石均匀的填铺进去,形成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的拱形路面。

路面两边,还挖好了排水沟。这样平时出门便利,下雨也不用担心淹了房子。

一天下来,小木屋盖好了十余间,一条道路也从房舍中间穿了出来。

排水沟一直连到正在开发的田梗旁,如果只看这一处,当真有了点烟火气了。

另一边,农业组的干部也早早为粮食生产开始做准备。

一口口的麻袋被取出来,里面放的是准备好的早稻种子,正浸在掘好的畦洼里发芽。发芽后再有一个月的出秧期,到时田地也就该整好了。

一天的忙碌终于结束,乔银他们回到营地,照例又点起篝火。一起烤干粮吃饭,其乐融融。

晚上,海员们依然回到船上休息。百姓们则睡在营地的帐蓬里,其中有十余户人家更是有了自己的房子。

“起来,准备干活!”

“动作快点儿,别像个老娘们儿!……”

次日天刚亮,方皓就和鸡一起叫了起来。男女老少再次奔赴到工地,新一天的劳作又开始了。

随着森林逐渐的开垦,荒地上的房屋又多了几座,道路也延伸了许多。衣,食,住,行,慢慢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的开始积累……

……

时近年底,大肃北方已能感受到真切的寒意。不过在泯南和瑚州,这里才刚刚结束了第二季收获。

晚稻的产量,比早稻还要整整高出一成。加之新政让农民分得了不少所得,有了点余钱,所以不少人都开始采购年货,为商品经济又增添了一丝繁荣。

经过半年的建设,瑚中县也真正进入了发展的顺畅期。大量涌入的劳工,让县城几乎扩大了一倍,林立的起重机和竹架成为了城中最常见的风景。

城外的农田开垦,也扩大了五成。因为这里没有地主,农庄经营成为了根本的生产模式,随着流民的增加,就能顺利的继续扩展下去。

瑚州港的船场也同样扩建了许多。除了派军驻防的镇远营之外,衙门里的不少骨干也被均分到了此处,开始负责维护修理一些小型舰船。

农,工,商的持续发展,让整个瑚州的人口几乎又翻了一倍,接近十万人。但每天依然有数不清的人往这边跑,有的顺利抵达了,有的葬身鱼腹。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