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制片人(1/2)

1995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

时代文化的广告公司里人来人往。

“这是拍摄计划和时间表,整个拍摄周期60天,其中明清街的外景拍摄周期20天,一共涉及22集的戏份内容。”

“时间周期比较紧,希望大家能尽快进入状态。”

徐昕围着办公桌,在谢闰的帮助下,把他春节前制作的拍摄计划和时间表分发给了每一位。

这是他花了大半个月时间,做出的一个详细表格。

在三十年后,这原本是制片人或者导演助理的活。

可这年代,别说导演助理了,就是许多制片人也都没有真正搞明白,他们的工作内容。

和好莱坞那种大制片模式不一样,如今国内的制片人,其实更多只是生活制片。

拍摄中负责后勤,比如安排伙食,付钱结账等。

偶尔有一两个,能做拍摄计划了,也只是一份简单的日程安排。

而这种也是在不断调整变幻的,并没有详细的计划安排。

后世总说影视工业化,其实所谓的影视工业化,不只是简单的人员道具工业化,而是从制片,到整个后期的全工业发展。

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流程都有相应的项目标准。

如果说影视制作,演员和剧本决定了上限。

那么制作团队,就决定了下限。

这就像一只手,演员和剧本,确定了他能打出多少力。

而团队就决定了,他能把这个力道发挥出几成。

影视工业化,就是让制作团队减少失误,尽量使出更大的力。

能够确保从概念到屏幕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

徐昕不求他们这个团队能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能力,只要能做到百分之六十,他就能确保这部片不会差。

“这么急啊!”

听说只有60天的拍摄周期,不少人都是眉头微皱,毕竟这年代,拍一部30集的电视剧,还真没这么快的。

倒是池小宁拿着分到他手中的拍摄计划和时间表,却比那个60天的周期还要惊讶。

看着那上面,从拍摄日期,到项目进度,再到人员安排、道具、梳化服的详细表格,让他一时间有种错觉。

他觉得自己这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好莱坞。

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上面甚至考虑到了外界因素。比如天气,还有设备道具等不确定因素,并且列出了预备方案。

这样详细的拍摄计划,在国内不能说没有,而是根本没法做到这样详细。

他在国内也算待过不少剧组了。

不管是谢晋的《清凉寺钟声》,还是张一谋的《菊豆》和《秋菊打官司》。

他们的拍摄计划,基本都是跟着分镜头手稿走的。

在开拍之前,都只有一个大致的拍摄方向和目标。

具体的拍摄计划,都是每天根据前一天的拍摄内容,临时做调整。

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或者设备问题,那么就得一直往下延时。

而徐昕这个,看在池小宁手中,就像一个经过精密计算,并详细拆解后的日程安排。

不但可以让每一个人,清晰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也能详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问题所在。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