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资质(2/2)
后来到了1979年,这个机构又改名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try{ggauto();} catch(ex){}
青年电影制片厂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各系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全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创作实践的平台。
当时每年有两部片的拍摄名额。
到了90年代,电视剧开始兴起,1992年再次改革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又加入了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资质,而这个时候拍摄指标也从两部变成了四部。
只是这时候的北电,属于要人没钱,要钱还是没钱的阶段。
别说拍电视剧了,就是想拍几部小成本电影都难。
虽然制片厂每年有四部片的指标,可基本学校自己都没拍完,全靠出售给其他人。
比如张一谋的《秋菊打官司》,就是挂的青年电影制片厂的标。
除此之外还有周慧敏、午马的《石頭集》,以及程佩斯的《二子开店》和《孝子贤孙伺候着》。
至于电视剧嘛,一直到了2010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完成改制,都没有真正出过一部电视剧。
究其原因,是早先不管学校还是学生,都不太看得上电视剧这种传播媒介。
学院派一直认为电视剧比电影低一等。
另一个就是当2000年后,电视剧开始大爆发,可那时的影视机构已经不缺电视拍摄资质了。
因此手握资质的青年电影制片厂,才一直没能真正挂标拍过一部电视剧。
北电的东北角,摄影系对面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青年电影制片厂几个大字。
时年50岁的郑洞天,正在看着俞飞红打上来的报告。
他作为电影厂的第二任厂长,其实肩上的压力特别大。
今年厂里的4部片指标虽然都已经用出去了,可却没有一部片能拿得出手的。
就连票房成绩最好的《杏花三月天》也只堪堪保本而已。
至于像《姗娘》《永无宁日》《偷渡的女人》几部片更是亏的血本无归。
因为今年整体电影市场不佳,以至于青年电影制片厂,连前几年的厂标都没那么好卖了。
因此当看着手中的申请报告时,他居然神奇的没有丝毫意外。
毕竟这年头,拍电影是真的不赚钱。
“小俞啊,你们班这个徐昕家里是干什么的?哪里来的这么多钱拍电视剧。”
叹息着放下手中的申请报告,郑洞天拿起手中的烟,用力吸了一口,才开口问道。
“他们家是开酒厂的,不过前不久他因为给人拍了几个广告赚了点钱,所以才想拍电视剧。”
对于徐昕的资金来源和想法,他已经和俞飞红详细说明过了,毕竟找人帮忙当然得知根知底才行。
况且他拍广告赚钱这事也没什么不能说的。
“难怪,商人家庭出来的,这份眼光确实要比普通人强。”
郑洞天先感叹了一句才继续道。
“原则上,是没多大问题的,不过我们还得先检验一下剧本,至于拍出来的片,我们也只给挂标,不负责销售,能不能卖出去我们可不管。”
“另外就是电视剧挂标嘛,虽然这是第一次,可厂里也有章程,一次性需要交纳20万。如果他觉得可以,过几天就让他拿着剧本过来吧。”
说完郑洞天好似想起了什么,有补充了一句。
“当然,他的剧组里,需要有学院的学生参与。”
只是说完他自己又自嘲的笑了笑。
“不过这点,他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他自己本身就是学院的学生。”
(PS:新章节以发,不过在审核当中,大家明天早上起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