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变革图强(1/2)
(今天的二合一章节为大家奉上,特别提醒,上一章昨天玄尘醉酒后没有完整发布,现在已经重新发布新的完整二合一章,大家请先看完上一章后半段后再看本章,不然会有割裂。)
夏尔玛和释众生都是出自边西省,双方的关系却没有那么好,并非天竺王庭直属不会用佛门思想,而是两方对于如何使用佛门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天竺一方想要以王室驾驭佛门,而佛院一方则是想要走佛传天下的道路。
然而作为边西省会城池代表,佛院在整个边西都是一直压制着天竺王庭一方,导致天竺棋路在边西经常性会忽视佛门加入的那一套,走种姓为主的信仰体系。
可这并不表示天竺王庭直属不会佛门棋路体系,更不表示夏尔玛在一争天下时,会忘记他们天竺王庭同样擅长的佛道棋路。
拜释众生所赐,天衍回合结束,佛院固然在两大思想之力的压制下失去了中立州的大量僧侣,可佛道的思想意境无法避免的在整个天弈世界中传播,而这就是夏尔玛最希望得到的。
如果说目前天下哪个势力实际地盘最大,那必然是夏尔玛,在其虚金阶君位英雄棋灵【月护王旃陀罗笈多】的军事化统治下,虽然天竺势力内政非常贫瘠,这也是哪怕已经实际占据二十郡的夏尔玛依旧无法诞生大势之力的原因。
但是,一支由步兵、骑兵、战车兵、水兵、象队综合组成的孔雀王朝常备军已经初具规模,这种时候,正常情况下夏尔玛只需要避开思想之力的强势回合,就可以以其种姓制度稳定领域内的内政然后一举成就大势。
然而夏尔玛可不这么想,五十回合后她在诸葛一那边吃瘪后,果断放弃了彻底占据黑五州的想法,留下几万军队驻守黑五州后,将更多的兵力移动到了中六州。
这种放弃内政以强压军事统治的落法,在对弈初期的压制力确实可以称得上无敌,至少无论是诸葛一还是已经李代桃僵,借用中七州州牧的管理体系作为自己主基地的孙正奇都远比不上。
可,夏尔玛也清楚的很,她的强势期在天衍回合就是一个分界线,五十回合过后,一些中后期棋路会纷纷成型,而佛院则成了她的变革点。
紫阶英雄棋灵【王子阿育王】!
一枚超越不该现在就落下的核心英雄棋灵,被夏尔玛果断落下,并快速共鸣阿育王,收纳佛门思想,进行变革。
没错夏尔玛的变革也开始了,每一次变革在天弈世界中的带来的增益都是无与伦比的,特别在一争天下之中,变革的出现,就是王朝势力完成势力几何倍增的关键。
就如同最先完成变革的葛君,此时那一份君位,骤然变成三道君位,君位三立,刹那间,一股独属于王朝的气势出现,
并且,一直没有落英雄棋灵的他,这一次不再隐藏实力,克拉苏、恺撒、庞培三枚紫阶英雄棋灵同时落下,三大君位分别加持。
一瞬间,一声清脆的鹰鸣响彻天弈内外,那是大势之声。
同一时间,聚合三大君位,葛君第一个诞生了罗马共和大势!
属于葛君的霸业也将就此开启。
但此时观众已经有些目不暇接了,葛君变革完成,几乎相差不多,处于最西边的诸葛一这同样完成了变法!
得到相里勤的加入,外部无忧的情况下,变法强秦的节奏悄然加速,这一次商鞅变法不同于之前诸葛一所用那样,以獬豸为灵,哪怕是作为历史事件的《商君书》同样出现,可这一次变法的核心却是强秦!
在诸葛一的引导之下,整个变法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将每一丝变法的成就注入到大秦之基中,增加秦之气运。
同样是商鞅变法,上一次诸葛一使用是以商君为主,主打一个一波爆炸输出,但这一次,却以商君为辅,将权力聚焦在嬴渠梁之上。
变法大成之时,嬴渠梁的君位自得!
其位阶经过变法的增幅,直达金阶【秦·公嬴渠梁】!
大秦栎阳城上,一袭玄色戎装的嬴渠梁,手握君剑。
其后是烈烈黑底红字的秦旗,没有诸葛一的主动牵引,但此时的秦军已经初具规模。
三万秦锐士,背负强弩,腰佩宝剑,整戈待发!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终于,嬴渠梁爆发出了属于他的帝道真言,虽然没有秦之大势,但大秦之基存在,这是真正的帝道真言。
是一位大秦之主,对于一切耻辱,一切忍耐的最终亮剑!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复我河山!”
山呼海啸般的秦军怒喝,穿透天弈内外,他们不像墨之大势那般传扬天下,可此时他们的决心,他们的野望已经不在区区秦国五郡之内。
这一刻,大势虽未终成,但秦国已经就位。
大秦必将东出!
五十五回合,在诸葛一落下【秦·公子嬴驷】后,由秦公嬴渠梁亲自率领的三万秦军开始重临边境。
这里诸葛一很熟悉,嬴渠梁更是熟悉,数年之前,秦军在这里惨胜敌军,数年以来,每一日都有大量老秦人以血铸就防线,然而今天,他们回来了,这一次,不再是防守,而是反击!
“复我河山!”
亲自立于前锋战车位的嬴渠梁,长剑前指,其后拥有三万秦军踏着整齐的步伐,森然前压。
在他们身后,是无数年迈却没有归乡的老秦人们的怒吼,这怒吼是宣泄,也是对于新生大秦精锐的激励!
“风!风!大风!”
“杀!”
无需太多战前宣言,秦军要在这一场天弈对决中第一次展现出他们攻无不胜的威势,让天下都清楚,秦,可不是只擅长窝囊的防守。
在三万秦军对面的是,天竺孔雀王朝留守的两万常备军,这其中还有两千象队兜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