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舌尖上的大汉:袁绍的一天(1/2)
汉朝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的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
本集主要讲述美味背后下汉朝人一天的生活。
雒阳,这个天下天下权力的中心。
从大禹的孙子,启的嫡长子太康,到本朝汉孝武皇帝刘彻为止,这里也从一片荒芜的郊野建造成了如今雄伟磅礴的五朝古都,城楼顶上旗帜高扬的大汉龙旗似乎也在彰显这座城池在人们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把雒阳古老的城墙镀上了一层黄金,汉朝的一天悄然拉开序幕,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大地上,每一个黎明都承载着新的希望与梦想。
鸡鸣刚过三声,住在雒阳城外的老张就醒了。
他祖上是兖州人,遭逢饥荒之后,他的祖上带着一家老小逃难来到了雒阳,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他们终于在雒阳城外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老张也可以逢人拍着胸脯骄傲地说,自己是半个雒阳人。
老张揣了两块妻子张氏做的干饼“糗”放到怀里,披着晨露,踏着田埂,手持锄头来到了地主家的......
不好意思,有些跑题了。
本集是讲汉朝人的一天,可是在某些人的眼里,老张算不得人,所以为了不引起定义上产生的纠纷,我们将视角切换到下一个根正苗红的汉朝人身上。
日上三竿,住在雒阳城内的袁绍在侍女的服侍下醒了。
他简单梳洗了一下,拍了拍掌,便有几位侍女端着食盒来到了他的面前。
首先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碗经过复杂工艺熬制的粥,粥的色泽晶莹透亮,香气扑鼻,口感软糯滑爽。
这碗粥的主料是以洋县的稻米为主。
《洋县志》称:“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贡米也”,《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有“诞降嘉种,维秬维柸,维糜维芑。恒之柜柸,是获是苗”的诗句。
洋县的米历史悠久,据《洋县志》记载,黑稻原产洋县,由西汉博望侯张骞选育而成。
他将其奉于武帝,帝大悦,遂列为“贡品”。
自汉武帝以来,历代帝王都将洋县黑米列为“贡品”,而成为皇室贵族的珍肴美味。
而这碗粥的辅料则是以红枣、莲子、百合、枸杞、桂圆干、山药等为辅,这些食材不仅丰富了粥的口感,还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
为了制作这样一碗粥,袁府的刘师傅天没亮就要醒来,将大米和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辅料(如莲子、百合)分别用甘泉之水浸泡数时辰,直至充分吸收膨胀,这样可以缩短熬煮时间,使粥更加软糯。
而在等待过程中,刘师傅对于山药等药材,需要进行去皮、切块等预处理步骤,确保只取用精华部分,使食材的大小均匀,便于熬煮时同时熟透。
红枣、枸杞等则可直接洗净备用。
随后,便是熬煮的步骤。
在锅中加入足够量的清水,大火煮沸。
try{ggauto();} catch(ex){}
待水开后,将浸泡好的米下入锅中,用勺子轻轻搅拌,防止粘锅。
经过一定的时间,转小火慢炖,期间需不时搅拌,防止粥底糊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