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1/2)
谁也不知道,项燕是从哪里听到这个消息,便在屈原的旧府邸里面寻找,最终找到了投石机的原版图纸。
于是,项燕便连忙命手下,在暗地里进行打造,准备在必要的时候使用,终于,当秦军渡河时,项燕使用来这个武器,数百架投石机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
此战,严重打击了秦军的战斗士气,再加上昌平君在秦军背后捅刀子,使得二十万秦军,最终全面溃败,大将李信率领残军逃走。
没错,就是逃走,这个时代的李信,并没有因为兵败而自杀。
后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同时也是那位的弟子,率领六十万大军,并携带改造过,可以发射到五百步开外的投石机,这才消灭了楚国的有生力量。
最终,攻下了楚国。
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
不过,投石机的威力,从来就不在于杀伤,毕竟这个时候,终究是武力为王,投石机也没有什么准头,真正能够砸到的人,其实并不多。
投石车最大的用处,就是对敌军的士气进行打压,以辅助己方士兵攻城作战。
就拿金国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来说,不过一夜之间,金国架设投石车就有五千余座,在汴京这座长达五十里的城墙外,同时向心突击。
金军发射了无数的石弹,以至于汴京郊外,当时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块。
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八十人的巨型攻城车对城池展开登城战。
完全可以试想一下,当时壮观的发射场面,简直不逊于现代战争规模的火力准备!
对于现在的士兵来说,这是怎样的一个煎熬,特别是有人被石头砸中,浑身鲜血淋漓的样子,让人看了都会觉得惊恐万分。
而汉军这里,因为有着刘慧娘这位制造先进武器的能人,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也是制造了一些投石机,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仅仅只有不到二十辆,但因为是守城方,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
不过,纵然是机巧技术绝佳的刘慧娘,此时都没有想到,黄巾军的投石机,居然可以投到三百步开外,而汉军的投石机,撑死也就两百步。
所以,汉军的投石机部队,不仅没有对黄巾军的投石车部队,造成一定的覆盖打击,反而使得自身的投石机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损失。
再加上,黄巾有着数量上的优势,所以,汉军有着好几辆投石机被毁,哪怕汉军有地利之便,也无法改变这个大局。
正在指挥军队的李过,看到己方投石车部队,毁坏了不少汉军的投石机后,当即便是开始进行了第二步计划。
……………
“攻城部队准备,杀!”
随着李过一声令下,黄巾大将袁宗第统帅一万黄巾军,开始将云梯车、简易云梯、冲车、攻城锤等攻城武器,逐次向城墙及城门处冲去。
在这些攻城部队之后,还有着井阑部队蠢蠢欲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后,便立即发起攻击。
李自成进攻无盐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前些日子里,李自成只是率领普通的黄巾部队,参与攻城之中。
那些士兵原来只是,普通的一个黄巾信徒,即便是加入黄巾,也没有受过多少天的训练,战斗力自然是要打一个问号。
只不过,现在军情紧急,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哪个时间,将他们好好训练一下,于是便做主让他们参与攻城,通过战火的洗礼,不断得到成长。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过数天的时间,黄巾军就损失七八千士兵,不过,他们的阵亡也不是没有任何的意义。
哪怕刘广指挥能力厉害,依然有着千余人的伤亡,当然,最令李自成兴奋的还是,无盐城城下的护城河,被阵亡士兵的尸体,早早的填平了。
李自成虽然痛心于伤亡,但也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慈不掌兵的道理,只要他能够拿下无盐城,这些损失就可以接受。
就拿今天的战斗来说,护城河的填平,直接方便了黄巾大军的进攻。
“传令下去,待得黄巾蛾贼靠近无盐城池一百五十步后,就立即让投石机部队攻击,靠近百步就让弓弩手出击,近处便准备滚木雷石攻击。”
面对黄巾军的进攻,刘广脸上依然是沉着冷静,当即发布着一道又一道的命令。
攻城战永远都是最为残酷的。
待黄巾军靠近城墙,还有一百五十步左右,城墙上的投石机当即开始发威,而黄巾军也是举起盾牌进行防御,靠着人数优势,勉强将其挡了下来。
但是当黄巾军,即便攀登城墙的时候,城墙上早已准备多时的汉军弓箭手,更是万箭齐发,转瞬之间就射杀不少黄巾军士兵。
可以说,黄巾军还没有将云梯车等攻城武器弄好,就折损了近千人,一时间,无数的黄巾士兵,都发出了痛苦的咆哮声,或是不甘的衰号声。
不过,黄巾军的牺牲,并没有白费,在付出一定点伤亡后,黄巾军在袁宗第等将的率领下,终于杀到了城墙之下,待得云梯车架设好之后,当即就发起了攻城。
云梯车这玩意,造价可是一点都不菲,导致了李自成手中也只有寥寥十架,所以,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简易云梯进攻。
对付这种云梯,汉军自然是有着办法,那就是专门针对简易云梯的推竿,在推竿兵的推动之下,简易云梯直接被推到。
正在往上攀登的黄巾军,却是瞬间遭殃了,他们就算是想要跑下去也是没有机会,于是在惊叫之中被推竿推了下去,变成了一滩滩的肉泥。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近身战的滚木檑石,对着黄巾军就是狠狠的砸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