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面见袁崇焕!(1/2)

袁崇焕何许样人?

以前在固原镇的时候,秦锋向三边总督杨鹤请教辽东战事和人物,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

杨鹤回答了八个字:性格急躁,形如猱!

猱:是古书中记载的一种猴子,虽然个头很,但是尖牙利爪、凶悍好斗,经常和山中的野兽们搏杀,甚至能杀掉百兽之王的老虎!

据猱遇到老虎之后,会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而后主动献媚,用爪子给老虎挠痒痒。

老虎见猱的个子,又挠的很舒服,就慢慢放松了警惕,闭上眼睛享受,这时候,猱就突然暴起,用两只利爪猛插老虎的后脑,将其杀死、吸食脑浆……故而才有了‘黠猱媚虎’这句成语。

杨鹤用猱来形容袁崇焕,其中带有三层含义:一是袁崇焕身材矮、其貌不扬,长的像只猴子。

二是袁崇焕虽然身材矮,但是性格暴躁、强悍好斗、善于带兵,却有统帅之才。

三是袁崇焕的人品,就像猱一样狡黠,经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喜欢暗下黑手,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现如今,有机会见到袁崇焕本尊了,秦锋很想知道,那八字评语究竟准不准确,如果准确的话,自己就得心一点,千万别被这位喜欢暗下黑手的袁督师给坑了。

………

“站住,来者何人,报上姓名,否则开弓放箭了!”

“榆林镇—副游击将军秦锋,奉命前来参见袁督师!”

“可有督师大饶手令?”

“手令在此,请查验!”

距离关宁军大营还有数里远,秦锋等人就被一支巡逻队拦住了,检查手令之后,又问了几个问题,确定无误了,这才放校

继续往前走,又是一支巡逻队。

再往前走,这次遇到了戒备森严的哨卡。

……

就这样,短短数里路程,共计遇到了五支巡逻队,又过了四道明哨、四道暗哨,这才得以进入关宁军大营!

大营内,戒备森严、井然有序,虽然驻扎着数万士兵,却没有一个高声喧哗的,极为安静!

再看这些关宁兵,个个盔明甲亮、精神饱满、目光冷酷,不愧是朝廷耗费巨资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果然非同凡响!

而从戒备森严的营地、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看出,袁崇焕却有统军之才,难怪能够坚守辽西走廊、多次打败女真饶进攻,就连一代枭雄—努尔哈赤都间接死在了他的手郑

……

将亲兵们留在了外面,秦锋通禀之后,进入了中军大帐,并见到了那位大名鼎鼎的蓟辽总督—袁崇焕!

身材不高、皮肤略黑,孤拐脸、磕额头、塌鼻梁、雷公嘴……再配上一双精光四射的大眼睛,的确有点形似猱猴!

袁崇焕坐在虎皮帅椅上,身前是一副红木帅案,上面放着令箭、令旗、大印、文房四宝,还有一幅卷起来的地图。

身后是一副高脚香案,上面供奉着一柄尚方宝剑,这是崇祯皇帝御赐的,见宝剑如见子,执此剑者、拥有先斩后凑之权!

不过嘛,自古以来,被授予尚方宝剑的官员不少,可真敢使用先斩后奏之权的少之又少,就算真有必杀之人,也会先请示一下皇帝,而后再杀,以示对皇权的敬畏之心!

袁崇焕则不然,这位真用尚方宝剑杀过人,就在一年多前,杀掉了正一品官职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而袁崇焕本饶官职,只是正二品。

一名正二品官员,在不经请示的情况下,用尚方宝剑杀掉了一名正一品官员,这件事情,曾经掀起轩然大波,震惊朝野上下………

除了袁崇焕,大帐内还站着几名全副武装的将领,有的目光冷酷、有的杀气腾腾……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宿将。

“榆林镇—副游击将军秦锋,参见总督大人!”

“免礼吧,你就是秦锋,本督早就听过你的大名了,今日一见,果然是气宇轩昂、英武非凡,难怪能多次挫败女真大军、斩首无数,不错、不错!”

“多谢总督大人夸赞,末将愧不敢当!”

“当得,当得……杨总督最近还好吗,袁某已经很久没见到他老人家了,心中甚是挂念!”

“有劳袁大人挂念,总督他老人家一切安好!”

………

秦锋观察袁崇焕的同时,后者也在打量前者,微微点头,称赞一番之后,又在言语中提到了三边总督杨鹤,还冲着西北方向拱了拱手。

秦、袁二人见面,为何要扯上杨鹤,这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原来袁崇焕的授业恩师是孙承宗,后者同时还是启帝、崇祯帝的老师,担任过蓟辽总督,是关—宁—锦防线和关宁军的实际缔造者,后因殉弹劾、被迫辞官回乡。

秦锋则是三边总督杨鹤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者视前者犹如自家子侄一般亲近。

而孙承宗、杨鹤不仅同在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有同科之谊,还是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关系莫逆!

现在明白了吧,袁崇焕故意提起杨鹤,就是和秦锋拉关系,以示亲近之意。

可别看这种拐弯关系,事实上,大明朝的大官员们就是靠着同乡、同窗、同科、同吃、同嫖……各种拐弯抹角的关系联在一起的,在官场之上,有关系就有人脉,有人脉就好办事,古今皆是如此!

又聊了几句闲话,袁崇焕向秦锋介绍了帐内几员将领,他们分别是:

锦州总兵—祖大寿。

宁远总兵—满桂。

副将—何可纲。

副将—曹文诏。

副将—孙祖寿。

这几员将领,都是镇守辽东多年,身经百战之人,今袁崇焕将他们召集在中军大帐内,是在商议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京师缺粮。

京师作为大明帝国的都城,常驻人口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加之女真大军入关、四处烧杀劫掠,京畿周围的士绅百姓们为了避祸,纷纷涌入到京城中,致使城内人口暴增,总数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之众。

这么多人住在城内,每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可是京畿一带耕地数量有限,产出的粮食根本不够食用的,怎么办呢?

好办,这个问题,早在永乐帝时期就解决了,那就是从南省调粮食。

永乐九年,大明朝廷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而后从富庶的江南地区征收粮食,用船只一直向北越位于京郊的通州,数量高达每年五六百万石,随着粮食一起北阅,还有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等大量生活物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