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歼轰7A,更重、更远、更安全(2/2)
“说起超低空突防。”
“空军的超低空突防跟海军的可不太一样,环境要恶劣得多,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美军an/aaq-13这样的低空综合导航设备,甚至连prnk-23k这样能适应低空环境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都缺少现有型号……”
try{ggauto();} catch(ex){}
“这样一来,无论是飞行还是攻击,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啊……”
“往好的方面想,歼轰7有两名飞行员,可以分别负责飞行和攻击,所以压力并没有米格27或者f16c的飞行员那么大。”
旁边负责飞控系统设计的副总设计师龚鑫懋接了一句,勉强算是安慰。
紧接着,他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能不能考虑用机头的搜索雷达负责地形跟踪,结合雪橇法或者适应角法实现地形匹配跟踪?”
“老型号歼轰7上面的232h火控雷达性能肯定不够,但是现在给三代机研发的那个1473,或者歼8c上面用的1472雷达应该能满足要求,反正超低空突防的时候,也用不到雷达去搜索目标。”
作为飞控设计师,这显然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办法。
虽然147x系列雷达的原始设计是用于对空的,但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青春版的地形跟踪功能并不困难。
毕竟只是要求避碰而已,又没说要把地形给完整地测绘出来。
但是,跟武器系统打交道比较多的杨霖当即否认了这个想法:
“这办法飞倒是能飞,但是低空突防本来就是追求隐蔽性,这种时候大张旗鼓地开着机头雷达……恐怕不太合适吧?”
“机头搜索雷达的发射角度太大,万一空中还有对方的飞机,那雷达告警接收机一响岂不是什么都暴露了?”
“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把地形跟踪雷达集成到一个吊舱里面,目前肯定是做不到的,而且,用户既然要求使用精确制导武器,那就还需要考虑携带激光制导吊舱和空对地导弹用的数据传输吊舱,已经不太可能有位置留给第三个吊舱了。”
“……”
眼看着现场的气氛有些过于热烈,唐长鸿赶紧镇住了场面:
“鑫懋同志刚才说得对,歼轰7a毕竟有两名飞行员,超低空正常飞行时候的压力相对没那么大,所以,相比于自动化的低空导航吊舱,我们还是要首先关注一下最基本的飞行安全问题。”
“根据基础型歼轰7飞行员的反馈,他们最担心的,其实还是低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出现动力故障。”
“在飞行安全这方面,我记得蓉城611所,在十号工程原型机的测试过程中,用过一种可以通过进气情况提前预测发动机喘振的技术,在发现有喘振风险之后,就会限制飞机继续进行剧烈机动,避免喘振风险的发生。”
“鑫懋同志。”
唐长鸿看向旁边自己的副总设计师:
“我已经联系了611所的宋闻聪总师和杨伟总师,他们同意我们派一队技术人员去考察和学习,我准备让你来带队,到蓉城那边待上一段时间。”
虽然航空工业系统下属的各个场所已经被改制成了分公司属性的集团,互相之间也存在一些竞争,但说到底,还是全国一盘棋。
真有了这种重要的技术,不可能掖着藏着只给自己用。
被突然点到名字的龚鑫懋直接一愣。
这种技术听上去美好得有些不像真的。
尤其是对于以中低空飞行为主的战斗轰炸机来说,一旦发生喘振,往往没有战斗机那样充分的应对时间。
再加上歼轰7相对一般的弹射逃生系统,很容易导致机毁人亡的一等事故发生。
如果真能做到提前发现并抑制喘振,或者说,哪怕仅仅是延缓喘振的发生,对于飞行安全来说也是极其巨大的助益。
因此他当即起身郑重表态:
“是!我一定把这个技术学会,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