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两岸(1/2)
农历三月,牧草刚刚返青。
南山之中,百姓已经忙完了春耕,正准备放牧牛羊马匹。
山间的风有些清冷,迁徙的候鸟休憩足够之后,振翅北飞,掠过无垠的大地。
南山,关中人俗称“北山”,自东向西,好似给河南地南缘镶嵌了一条边似的,蔚为壮观。
南山两侧乃至山中的盆地、河谷之中,素来是农牧交错地带。
有人耕地,有人放牧,有人农牧都有涉及。
有些人过得很滋润,几可比拟中原沃土。
但大部分过得很艰难,纯靠种地一亩只有百斤出头的收获,扣除种子,所得极其有限,故需要把不适宜耕作的山坡草地利用起来,增加收入。
而在南山以北、黄河以西,有一大片丘陵、河谷地段,却是一片难得的上好农业地段。
一块地好不好,除了土壤外,还要看气候。
关中连年干旱时,上郡固然干旱,但灾情其实没关中那么严重。
这几年雨水充足,牧草可着劲地长,让这片大地的生机愈盛。
石勒到来后,这里的农业成色大增。
清脆的马蹄声响起,春风吹拂之中,石勒来到了河岸边。
亲兵给马儿下了鞍具,松了肚带,领其收收汗。
石勒则来到河旁,捧起清冷的河水,洗了把脸。
春来未久,河水冰寒,石勒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随即自嘲:“老了。”
此河名木瓜川,顾名思义,附近山上到处都是木瓜。
先秦时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其中的“木瓜”便是此物。
洗完脸后,石勒登上一处高坡,俯瞰山谷中的农田,赞道:“好地方。”
“可惜太少了。”张敬举目四望,叹道:“山势连绵之中,唯河谷处最为平坦。木瓜原不过三百余顷地,也就只能给千户人家授田罢了。”
这一大片地方是足够大了,但适宜耕作的地方很有限,且比较破碎。
譬如眼前这个名为“木瓜原”的地方,不过开辟出了三百顷田。或许还有些潜力可挖,但撑死也就再翻一倍至六百顷,如此便到头了。
与河北那一望无际,平原连着平原的场景可没法比。
这么一来,人口其实就比较分散了。
这个山间盆地筑一寨,住几百户人家;那个河谷平原建一坞堡,屯千余户,人员分散在南北数百里的连绵群山之中。
比起种地,放牧会方便许多。
这里说是山区,但其实没有特别高的山头,地势平缓的坡地随处可见。雨水之后,牧草疯长,是上好的放牧之地。
要想在这里更好地生存,耕牧并举是必然之事,纯种地或纯放牧都太过脆弱。
“不要急。”石勒看了眼张敬,笑道:“此地百般不好,但有一点好。百姓贫苦,劲悍善战,我新募的那百余亲兵,你也看过了,如何?”
“淳朴、野蛮、敢战。”张敬苦笑道。
正是因为这些山寨、部落太野蛮了,有时候都不给他面子,被羞辱好几次。
好在首领还是臣服朝廷的,不礼貌就不礼貌吧,听话就行。
石勒已经转到了山坡另外一侧。
这里挖了很多“洞”,更准确地说是“窖”。
窖是用来藏粮食的,此乃本地风俗,自古以来便如此。
单个谷窖不大,小的储放粮食数千斛、大的三四万,平均两万余。
此地挖了七个谷窖,总计可储粮十六万斛,不过眼下只存了一半多点,比较空。
谷窖外有绿树、草坡掩映,远远看不出来。
事实上大部分谷窖都比较隐蔽,非得本寨人指引才能找出来。
这里的风俗,确实和中原迥异。
“以后,这些谷窖便是与邵贼交战的本钱。”石勒爬到了谷窖顶上,抓起一把刚冒头的草芽,说道。
张敬脸色不是很好看。
这里如何能与邺城比?但事已至此,嗟叹也是无用。
“明公原来在这里。”刁膺、曹平乐等人找了过来,呵呵笑道。
“秀美山川,壮哉!”登高望远之后,刁膺的文人习气发作,大笑道。
曹平乐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然后摇了摇头,自顾自想着心事。
“明公,新来的三百二十二家,都安置下去了。这几天便会抓紧春耕,刘府君送来了种子、农具、还有百余耕牛、耕马。”刁膺坐了下来,说道。
“木瓜原有多少家了?”石勒问道。
“近一千一百家,大部分都是咱们自己人。”刁膺说道:“新来的氐羌也会种地,碍不了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