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置(1/2)
第二批漕船其实已经过了陈县,行进到陈县、阳夏交界处,然后被拦了下来。
牙门军就地立寨,将粮食卸了下来。
“李将军,此处计有粮豆十八万五千二百二十斛,全交给你了。”陈颜收起李重手书的交割字据,说道。
一艘漕船运粮五千斛。
他带队的这一批总共八十艘船,一半就地卸粮,空船顺流而下,返回合肥。
另外一半船只继续装载粮食,输往浚仪,交由洛阳度支校尉杨宝的人。
十八万五千余斛粮,其实救不了多少人。
假设一家五口,有老有幼,有男有女,平均下来一口人一个月要吃一斛粮食。
在缺乏油脂蛋白质的年代,干体力活的人对碳水化合物的渴求是十分惊人的。
唐代一户五口人的农民家庭,平均一年一人要吃四斛,也就是一天吃一斤多的粮食——老人、小孩、妇女吃得少一些,壮丁吃得多一些。
而且,他们还会大量寻找野菜、桑葚、瓜果等一切能找到的东西补充食物。
当然,这是普通百姓粮食匮乏的中晚唐时期,因为很多粮食被收走养兵了。
粮食相对充裕时,一个人一天吃的绝对不止这么多。
一晋斛的容积还不到唐斛的三分之一,大约三十斤粟的样子。
一个月一斛,一天也就一斤,约三升三合余。
但那是正常情况,大灾之下,吊着命就不错了,别想太多。
李重直接下令:大口日给粮二升、中口日给粮一升五合、小口日给粮一升。
命令一下达,立刻开始了行动。
所有人都被组织了起来,以队、营为单位,由其自推首领,军事化管理。
另外,他还组织士兵挖沟堑、张布幔,捕捉蝗虫,晾干或蒸熟后,拌入粮食之内。
这個时候,也管不了吃了会不会生病了,先补充营养再说——别看捕捉蝗虫这种“小事”,还真不是饿得头晕眼花的灾民能轻易办到的。
陈颜在灾民营地逗留了好几天,忧心忡忡。
他担忧的是截了漕船的后果。
虽说截一半放一半,给了朝廷台阶下,但洛阳方面会不会领情可很难说。
或许天子公卿不缺吃的,但京中的禁军、工匠以及其他各色人等,可都指望着外来漕粮呢。
一旦矛盾激化,朝廷与陈侯翻脸,麻烦大得很。到时候匈奴南下,朝廷、陈侯一起完蛋,那可就是笑话了。
不过,事情已经做下了,想那么多没用,还是考虑下怎么救济百姓吧。
“李将军,我闻曹魏赈灾,收拢流民,以五里为一营,每营留六十人。”两天后,陈颜实在忍不住,看着乱糟糟的流民,建议道:“将军以军法管治,正合前代旧例,但老是这么养着不是办法。今贼兵已然溃退,不如将百姓沿河散开安置,免得聚在一起引发疫病,也好择一些土地,先占下来。将来若粮豆丰裕,便给粮多一些,将养一段时日,再组织百姓种一季杂粮,三月便可收。如此,或可勉强支应下来。”
李重闻言沉默了一会,道:“若非陈校尉提醒,几误了大事。”
同时也有些感慨,你若让他排兵布阵,他可得心应手,但若涉及到千头万绪的灾民安置、管理以及组织生产之事,就有些手忙脚乱了。
他甚至不知道陈颜口中的“曹魏旧例”是怎么一回事。
陈颜出身颍川陈氏,乃世家子弟,读的书多,知道的东西多,在这方面确实比他厉害。
怪不得古来这些事都要交给文人呢,他们或许打仗不行,但管理百姓确实比他们这些武人强。
“阳夏、扶沟、陈县这一带,河流纵横,良田众多,可安置百姓多矣。但很多地都是有主的,比较麻烦。”陈颜说道:“将军先挑无主之地安置吧,其他的多半还得卢豫州和陈侯做主。言尽于此,将军可自思之。”
“多谢校尉提点。”李重拱手道。
陈颜又看了一眼那些百姓。
如果陈侯真能把这些灾民全部安置下来,并挺过去的话,只需要数年时间,这些地方将不复为朝廷所有。
他做的这些,可比石勒之辈难多了,但后续好处也更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与石勒、王弥的处境是一样的。
石、王现在受到刘汉朝廷的钳制,没法自立,更不敢自立。
陈侯同样有野心,但目前这个阶段,他也不敢自立。
但如果有了这些安置下来的流民,则大不一样。
他们就相当于陈侯的部曲,不再是王民矣。
五月二十八日,陈颜率领部分船队离开了陈县,返回合肥,装载下一批漕粮。
而听闻消息,往陈县、阳夏一带聚集的流民越来越多。
******
五月最后一天,豫州刺史卢志抵达了陈县。
他第一件事就是拜访谢裒、袁冲二人。
五月将过,蝗虫是越来越少了,局势也越来越明晰。
南下颍川劫掠的支雄所部因筹集不到足够的粮食,狼狈溃逃,又遭府兵追杀,死伤惨重。
夔安则直接退回了陈留,拼了老命掳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