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公审高霸天(2/2)
赵子荣一会指挥这个,一会安排那个,忙的团团转,感觉自己这段时间把一辈子的活都干完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养殖业,可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大规模的养殖,更不要说自己来干了。
肩负着书院这么多人的希望,他可不敢大意,万一搞砸了,那就有负山长的知遇之恩。
山长与他素不相识,只凭着有财兄弟的推荐,就把这么大的家业交给自己,说什么自己也要干好,再说了,自己不是一直希望把这养殖业做大做强吗,现在机会来了,一定要珍惜。
“这鸭子,最是皮实,要这样把他们扔到水里,才好养。”赵子荣把一筐鸭子拿起来,走到水塘边,用力的一抛,一群长着黄毛的小鸭子就哗啦一下撒落在水面上,汇集在一起,在水里欢快的游着。
这是赵子荣家里养鸭子的绝活,一般人都是小心翼翼的饲弄这小鸭子,只有赵子荣家是把小鸭子往死里摔,但说来奇怪,赵子荣家这样弄,鸭子反而成活率高,长的快。
赵子荣也曾研究过,他认为这可能是仿生学,野外的鸭子都是这样,把巢筑在高处,待小鸭子破壳而出的时候,都是从高处直接跳下来,早就进化成了耐摔的习惯。
在紧邻水边,一排鸭栏已经建好,但这么小的鸭子,可不耐粗饲,要先弄些精饲来喂养,才能长的好长的快。
这不,他联系打鱼队的梁家富队长,让他们把杀鱼剩下的下脚料,什么鱼肠,鱼磷什么的,全收集起来,粉碎了加上鲜草,制作成喂鸭子的精饲料。
一大群妇人,正手捧着一筐筐的小鸡,放到点燃火堆上烟熏,这火堆烧的是艾草,冒着浓浓的烟雾,熏的人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但那些妇人还是一本正经的用烟熏着小鸡,一边还一脸正色的念着什么咒语,细听好象在念着“小鸡小鸡吃米,无好哎哎……”也不知念的是什么。
经过了烟熏的小鸡,就被一筐筐的移到鸡屋中,由妇人给它们一只只的手工喂水,然后才把他们分成一小群一小群,放到不同的隔栏内。
听说这熏过的小鸡,长的快,不生病,也不知是也不是,反正按照掌柜的吩咐办事,应该就不会错,掌柜大人可是山长请回来的负责养殖的掌柜,山长不会看错人的。
还有很多的妇人,正在饲喂着各种家畜,无一例外,她们眼中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以往她们在家里一天到晚的操劳着,却是吃不饱,穿不暖,看不到希望,日子没有奔头,还要时不时的忍受家中汉子的打骂。
可自从家里的那位汉子加入了书院,连带着她们也一起被书院接收了,现在她们在书院里,也是能自力更生的人,不用看谁的眼色,只要付出劳动,她们就可以在饭堂里吃饭,他们的家人也是可以在饭堂里吃饭,孩子还可以在书院里读书,不再需要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住着书院统一搭建的屋子,这样的日子,他们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他们的汉子,自从在书院里学习之后,好像那脾气也没那么暴躁了,也有点知冷知热了,这日子简直美的不要不要的。
山长真有大本事,也不知山长从哪里找来的赵子荣掌柜,懂的知识又多,跟着这样的掌柜干活,就算以后书院不用她们干活了,学了这么多的知识,也可以回家去自己养鸡养鸭养猪都能挣钱了。
现在的水库里放养了各种各样的中等大小的鱼,只等到年末,就可以捕捞了。
每天早上,赵子荣都会亲自站在水库边,看着工人从发酵池里,把已经混合着猪粪进行发酵的草沫,投入水库里,引来大大小小的鱼争食。
那经过发酵的切碎的鲜草,泛着金黄色,散发着一股酸腐的味道,却是鱼儿的最爱。
这猪粪养鱼的方法,世代相传,赵子荣的祖上就是这样子养鱼的,养出的鱼又大又肥,传到他这一代,虽然家里的鱼塘大多都已不再归属自己家了,但养鱼的方法还在。
在水库的尾部,建了一个繁殖场,引来山泉水,利用那山泉水的刺激作用,让母鱼发情,人工繁殖鱼苗。自然繁殖的话,远远不能满足养殖的需要,而且,随着打鱼队的持续打鱼,总有一天,河道里自然水域的鱼的资源会退化,不可能还像现在这样,每天可以打到这么多鱼。这是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人为改变,所以要未雨筹谋。
在那水库的下游,靠近漠阳江的河边,有一些低洼的地带,后勤大队正在排水造田,一些实在排不了的水坑,就规划成或大或小的鱼塘。
赵子荣昨天正在那里和后勤大队的人一起规划,他很清楚,那些地方只要一开发出来,会有无数的鱼塘,需要很多的鱼苗,也会产生很多良田。
这是划时代的事情,也不知山长的脑袋是怎么想的,可从来没有人会干这样的事情,这可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情,不管以后世事如何变更,后人都可以从这些良田鱼塘中获益。
“山长,俚僚那些人,在我们这里也有一个月了,按原来的约定,是时候放他们回去了。”张汉正在给李奇汇报工作。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自己这一个月就没少去俚僚的族群里巡视,那些学员表现还不错,没有什么抗拒,还是能配合书院的教学,但悟性却真不敢恭维,一个比一个蠢。
当然,这是李奇用后人的思维来定义这些从来没见过几天世面的土人,其实这些人还是很聪明的,要不也不会达到李奇的要求,做那只有秀才才能做的事情,读书写字。
当然也要感谢在李奇那大棒加大枣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教学才能开展的这么顺利。主要还是在书院里吃的好,吃的饱,比他们在家里不知强多少倍了。
并不是李奇的思想有多么的先进,一切都是利益,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俚僚的土人,在山里哪能天天吃到这么好的食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像天天在过年一样,当然对李奇的教学不敢抗拒。
“三叔,你让负责人准备一下,开一个欢送会,给他们一人准备一点小礼物。”李奇说道,“怎么说他们也给我们干了一个月的活,让他们带点米啊,鱼干之类的回去,也以示我们的恩典。”
“好的,我让他们安排一下。”张汉回答,同时又说道:“现在我们人口越来越多,其他都容易解决,可是这食盐,却是消耗日多,所费银钱不少,是时候要想个法子解决。”张汉说着,把一份买盐的支出摆在李奇的桌面上。
李奇拿起来翻看着,书院大部分的日用,都是自给自足,很少外购原料,就算是要对外购买的,也多是加工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后,还是会卖出去,这些都是生意。其他的大部都是以物资支出为主,但这食盐不同,都是官营的生意,除此之外再无分店,是真金白银的支出。
李奇现在是越来越感觉支撑一个地区的发展之不易,柴米油盐,就没有一样不是要自己操心的。随着人口日增,任何一样不起眼的支出,乘以庞大的人口消耗,都是巨大的款项。
李奇一边看着账目表,一边把手指在桌面上敲着,慢慢的有节奏的敲着。
一会停了下来,拿起茶壶,给张汉的水杯添满了水,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缓缓的说道:“我们这里不是靠近海边吗?而且我知道还有一个盐场对吧?”
“是的,这个盐场离我们这也不远,大概就100多里。”张汉拿起水杯喝了一口,自从山寨改了个名为书院之后,张汉发现李奇是越来接近文人,说不好听就是附庸风雅,喜欢一边喝茶,一边讨论事情,以前都是一大碗喝下去的白开水,现在弄点茶叶,用个小茶杯慢慢的喝。
绿水寨的山顶上,现在是弄了个小茶场,种了不少的茶。听说山长还派了人去东水山那边考察,对,是考察,山长的新名词,可能有意染指茶叶生意。
自己这个子侄是越来越有头脑了,他为自己当时选择拥护李奇当少寨主而欣慰,要是自己当寨主,哪能发展出现在的家业,想都不敢想。同时也为自己那早逝结拜大哥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