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城下约三事(2/2)
“其二,刘使君之部下,可自择去就;然而段部鲜卑之人,不得打散,只能听从我之调遣。”
段匹磾显然想在迁去南边之后,还保留着部落的建制。虽说桓景不情愿,但眼下为了让城中军士撤出,加上想到段匹磾本来也是与自己同级的一方诸侯,还是应允了。
try{ggauto();} catch(ex){}
“足下既为辽西公,段部鲜卑自当听令于足下,与我何干?”
“若与尔驻守司州,需得司州一郡之地作为藩属,将来收复辽西之后,再归还足下。”
这点听起来极难,毕竟桓景治下就五个郡,割出去一个也太不合理了。
但是,也没必要取自己的地来安置这些鲜卑人,将石勒的地盘许给这些鲜卑人,让他们和石勒争斗,亦是一件好事。
“如若足下部众不嫌弃,可以安置军马于汲郡,为司州北藩。我会向朝廷表足下为汲郡太守,如何?”
汲郡位于河北,东边就是邺城,可以随时威胁到石勒的腹地。这块地本来不属于桓景,而作为前线,现在几番拉锯之后,郡中百姓逃得差不多了,石勒也没法在此地建立稳固的统治。所以此地正适合漂泊无依的段部。
如果段部能挡住东北面石勒的进攻,那么自己就能全心对付西边的汉国了。
段匹磾扶着鸡冠帽沿,犹豫片刻,最终答应了:
“若能使我永为司州北藩,敢不为君效死力?”
桓景舒了口气,而乐平城的城门也缓缓打开,城中军民尽出,原来残军还有万余之数。虽然其中多是被裹挟的百姓,精锐战兵也不少。
众人担心石勒的追兵,不敢恋战,匆匆离开乐平城向南。
由于此行北上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仅让自己在河北数州的流民中声名大噪,而邺城和邯郸,除了当地的坞堡主外,也已经几乎成了白地——当地的流民基本在桓景掩护下回到了黄河以南。
等到了汲郡,桓景稍作停留,让段部在枋头北面的朝歌城住下,就与祖逖相会了。沈充和钱凤知道桓景已经追之不及,只是骂骂咧咧地说了几句狠话,就离开了。而苏峻则带兵返回了徐州,与蔡豹会和。留在此地的只有祖逖和郗鉴二人而已。
与祖逖、郗鉴痛饮一番后,桓景就率部西归河内。很久之后,这几个月和石勒的缠斗会被称为第一次北伐,然而处在这段历史中的各方,只是觉得事情终于暂时告一段落。黄河两岸的势力,都无力继续攻伐了——交战的区域收到了极大的破坏,不经过恢复,很难再次供养起几方的大军。
新军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一开始对邺城的围城战。然而长途征讨,其中逃散者极多。待回到朝歌的时候,已经有了两千人的减员。不过与此同时,段匹磾所部补上了人力的短板,提供了数千生力军。虽然这些军士只听段匹磾的调遣,但好歹自己短期不用担心北方来袭了。
新军向怀县缓缓而归,一路所见,尽是石勒先前南下,沿途破坏的惨状。所幸先前在河内的坞堡主们收纳了不少百姓避难。然而经此一劫,怀县县城中的百姓仅仅是十存一二了。
经过随军官吏统计,光挖出来可以辨认的骸骨的,就有万余人。桓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命令军队暂时停留怀县,就地收集遇难百姓的骸骨收葬,并且协助生还者重建怀县。
河北流民在李头、刘遐的带领下,也相随来到河内郡,此时正请求一个立锥之地,于是他们自发地担负起了埋葬此地居民的工作,将来就打算在此地长久住下了。
如果从完全冷峻无情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桓景是损失了一些人口,但也正是为河北流民的到来腾出了位置。而石勒则是将邺城、邯郸一带的流民人口丢光,这一增一减之下,桓景似乎也没有亏。但不知为何,他心中还是烦闷之至。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虽然自己不可能保护所有人,但看见这么多无辜而死的人,还是令他感到自己失职。
而这时,几封谴责他失职的诏书也悄然传到了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