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灶上余烬(1/2)
刘曜拔营向西直奔平阳而去的时候,桓景全军在襄陵城下溜达了一圈,饱餐一顿之后,又迅速返回山中,只留下荣誉营五百人在城下耀武扬威,每日敲锣打鼓吹唢呐,故作声势。
襄陵城中原本军士尽去北面与刘曜会和,眼下城中兵少,连斥候也派不出来。他们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晋军在城下扎营,并不断抽调城中仅剩的马匹向北求援,根本没有余力打探城下军队的虚实。
在襄陵城下闹了整整三日之后,荣誉营才依计退出,趁夜转进霍大山。此后又过了两日,刘曜与呼延晏的大军才赶回。此时,城下仅仅剩了晋军一座空营而已,连着两日没有炊烟,可是城中因为惧怕有埋伏,竟然也不敢出城打探一番。
刘曜愤怒地将守城的军士斥责了一通,这才仔细勘察起晋军的营帐。营帐虽然空空如也,但却收拾的极为干净,看来即使在撤离的时候,晋军的军纪依旧没有溃散,不像是闻风而退,倒像是出发前去进攻的。
“等等”,他厉声喊住了侍立一旁的襄陵城守将:“方才你说,晋军才走不过两日?”
“这是小将亲眼所见,当着大王您的面,可万不敢瞒报啊!”
刘曜沉默片刻,目光久久凝视着晋军废弃炉灶之上的余烬,野鸦正在其上踱步,翻找残余的食物残渣。
突然,像恍然大悟一般,他简直要蹦起来,两个大步走到刘岳身前,紧紧地抓住他的衣领:
“快!清点晋军灶数!”
刘岳不敢怠慢,过了不久,晋军灶数被呈上——晋军共有八百余灶,但唯有五十余灶上余灰尚多。
十人一灶,晋军主力果然在此地待过。可按地上灶数来看,晋军主力估计早就撤走,只留下几百人在城下,骗得守军不敢出门。刘曜捏紧了拳头,努力克制自己发火的冲动:若非守将怯懦之至,早先就可以发现晋军主力已经撤退,自己也不必白来一趟。今晚上可得好好训诫这帮饭桶!
可他还没想好怎么训诫守军将校,突然一个念头钻入了他的脑海,明明是寒冷的早春,他的额头上却沁出了汗珠——羊献容、还有自己的儿子们都在端氏城中!怕是现在桓景已经绕回端氏城下,开始准备拔掉这个归途上的障碍了!
“事不宜迟,大军立刻去端氏城!”
刘曜猜得没错,正当他望着灶灰出神的那一刹那,在沁水岸边行军的桓景,刚好远远地望见了端氏城的城墙。董昭和高肃先前领着骑兵在呼延晏营帐外转了一圈,现在又赶来和本部会和,一个都没有掉队。
桓景用千里镜仔细观察着城墙,略略皱眉,守城士兵的防备看来远远在他的预料之上:不光城墙上有士兵日常巡逻,弩机遍布。而且城下亦遍布鹿角,从沁水河畔,一直连到山脚林边。
“桓司马,怎么样?”李矩信心满满,毕竟若是直接用肉眼看去,河边的端氏城不过是一座孤城而已。
“李太守,一场恶战要来了,但我们必须打!”
桓景将千里镜交给李矩,李矩拿着这个新奇玩意好好观看了半天,一点刚刚被唤起的童心,又被战场的险恶局势给压没了。
“刘曜不可能将主力放在这种地方,大概率是一颗闲子”,李矩一边扫视着城墙上的士卒,一边喃喃自语:“依老夫看,不攻城,直接进攻鹿角处,或许可以一举突破。”
“但愿如此,也必须如此。刘曜估计正在追来的路上,我军军粮也不够了,只能速战速决。”
商议已定,新军全军席地而坐,就地起灶,饱餐一顿。毕竟明日就要趁夜急攻敌营。天色渐晚,桓景怔怔地望着夕阳中透着绯红色的城墙,自从西征以来,一路上都太过顺利,这一次总算轮到自己失算,而敌军出乎自己的预料了。
不过幸好,再怎么样自己手下新军将士身经百战,对付一座孤城,应该是绰绰有余。
他不知道,此时城墙上,也有人望着北面的军队,嘴角露出了微笑:“人言桓景少年英雄,如今看来技止此耳。”
“夫人”,一员胡人打扮的将领立在一旁,他虽然满面络腮胡子,但眉眼之间却有些书生气:“我观其军队,动止有法,行伍得当,此劲敌也,何谓‘技止此耳’?”
那女子稍稍回头,貂帽狐裘之间,是一张略带忧郁的笑脸,虽然看神色似乎饱经沧桑,但脸上几乎没有皱纹。
“子远”,她缓缓说道:“论临阵机变,你可谓是杂胡中的孙吴;可论谋略识人,你还不如晋人中一介女流。妾观桓景布阵,知进而不知退。自以为靠着那点计谋,就能摆脱中山王的大军,却不知只要在咽喉要地上布置一支兵,再怎么行军机变也是徒劳。”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