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12 格物致知(2/2)

如果是这样,这一路的艰苦,其从头到尾就是对自己“追名逐利”的报应而已。

《阳明洞天》

王阳明到了贵州,这儿实行的改土归流之制早已经名存实亡,中原人已经不再重视偏远之地,一心要回中原享受太平盛世。

王阳明居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民却乐于与他来往,因为他们不识字,王阳明可以认字,还可以教会他们许多事情。后来,仆人带着他去找了一个石洞居住。

王阳明说:“住在石洞里,人人没有尊卑,大家都可以在这个不同于世间的阳明洞天里栖身。”

仆人生病,王阳明立刻去山上采集草药,从此大获人心。

《何陋轩君子亭》

苗人们看见王阳明心地善良,而且还教三个仆人们读书认字,平日里一起开荒种地,共同劳作——大家说:“这个山洞太冷了,太潮湿。”

于是,大家帮他建好了新家。

“以前孔子说他想去九万里以外的蛮夷之地居住,人们说孔子这个想法错了,很愚蠢。”

“而孔子却说——居住在蛮荒之地都不以为意,这才是真君子应该有的坦坦荡荡啊!你们只知道往上国去投靠,如果有一天非要让你们居住的简陋一些,心里能好受吗?”

“好话自己能接受的话,道理再怎么简陋,我得到了它也不觉得简陋。”

“坏话堆砌的很巧妙,我也永远都不当一回事。”

王阳明说:“以此何陋,赞赏孔子的话。”

《竹林论道》

王阳明待在竹林里的时间越发长了,在他眼里,这儿不是竹林,这儿是天地之圣的所在。

其实,要阐述圣贤之道,不一定要使用文字。

这些竹子生长在蛮荒之地,反而比中原的竹子更加高大,更加坚韧不倒。

王阳明说:“学习圣贤之道的下一步,就是更注重于我身边的事情就足够了——只要看看这些竹子的生存方式也是足够的。这些蛮荒之地的竹子遇到风雨都不倒下,反而越长越高。我和这些竹子的品质还有些差距啊,不如栖身于他们之中。”

这么一来,王阳明经常在竹林里和贵州当地的读书人交流,阅文越来越大。

《龙场悟道》

王阳明反复钻研周易,反复思考。

周易的精髓在于“我”,“我心”和一切运动是密不可分,但又保持对立的,可是怎么样才能分清我和外界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和命运,什么时候该密不可分?什么时候该保持对立?或者说,命运和我是对立的吗?

孔子也想过,他说:“我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孔子的学生们替他解释说:“我们从夫子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一二,其实,孔子之所以不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他的行为言性本身就是天道,他也永远不得知。”

朱熹则说:“存天理,灭人欲。只要人欲全部灭了,天理永存。”

王阳明思考到深夜,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人与天道,本来就没有所谓认知鸿沟,人的认知进步到宇宙的极点了,就是天知。

只有想通了这一层,才能永永远远的天人合一!!!

所以,王阳明说:“朱熹想灭人欲,但是他灭了人欲,自己的认知就不可能进步,他只是思想上的一个奴隶,一个傀儡。人天生就有进步的本能,吃肉是本能,喝酒是本能,天也是知道这些本能的。”

“龙场悟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9年,王阳明皮肤溃烂,于1月9日病逝。

人的认知,在于把握住拥有的一切。如果想快乐,就踏踏实实的去把握住快乐。如果想要此心光明,虽然外在看起来好似不能此心光明,受人质疑,定会说“他不动声色就是为了更大的邪恶计划”。

这是用外在去应证内在的光明。

其意唯一,只要我是为了追逐光明,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追逐光明,这是我唯一的一件事情。

我在牢里,没有追名逐利,我在山里,也没有追名逐利,而在我死前,我皮肤溃烂,也没有追名逐利。

王阳明留下遗言,说:“我唯一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追逐光明,好了,不用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