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经济血管和第一次科举改革的提议(2/2)
“对了,还需要一个经管局。”朱雄英看向了自己的爷爷,“等新款宝钞正式发行后,专门应对可能出现的假钞情况还有某些商人拒收宝钞的事情。当然,未来的经济案件,也可以由经管局负责。我建议,暂时让经管局隶属于锦衣卫。”
“照这样下去,锦衣卫会越来越膨胀了。”朱元璋提醒道。
“暂时的,主要是现在可用的人才太少了。”朱雄英感叹。
“过了这次科举就好了。”
朱雄英不置可否,“您又不是不知道,那帮人能用的没几个,他们从根子上就是有问题的。能中途改变,并突破自我认知局限的人,少之又少。”
这句话,让罗贯中和道衍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他们彼此都知道,自己是那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你太小看你爷爷我了。”朱元璋乐了,“这些新晋的翰林待诏,你爹不是用得挺好吗?”
“那是因为当下财政部要面对的问题,多半只涉及到了一些技术层面的事而已。以后若是涉及到了国家财政政策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他们会怎么选择我不用猜都能想到。更何况,这种技术培养虽然已经有了成效,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包括宋讷在内,都认为这种方式是离经叛道的。”
朱雄英总体上还是无法信任这个群体,所以他在人才选拔问题上的下一步着力点,还是在锦衣卫的内部学校上,这所学校当然不会只收锦衣卫子弟。军户,匠户,勋贵,宗室,甚至包括灶户,这些阶层的子弟才是他培养人才的基础摇篮。
“离经叛道与否不是他说了算的。”朱元璋不屑地哼了一声,“这批学子能用两年培养出来,下一批再培养两年就好了,不行就四年。而且你已经帮咱准备好了人选。”
“这批科考的人吗?”
“你想扩大这次科考的上榜人数的想法是要出大问题的。”朱元璋直接了当地说道,“所以咱改了改,科考结束后,所有落榜的考生都进国子监学习。”
“陛下圣明啊!”道衍第一个说道。
罗贯中和朱标反应过来后,纷纷对这一方法称颂不已。
理解了这种做法的原因后,朱雄英也是苦笑,他真是没有自己的爷爷想得这么深,当初他只是单纯的想着借着这次的考试,看看能不能挖出一些思想上具有进步倾向的学子出来。但自己的爷爷已经想到了更深一层的办法,字面意义上的实现,天下人才尽入吾彀。
“既然如此,那不如就更进一步。”朱雄英提议道,“直接一杆子捅到底。”
“怎么个捅法?”朱元璋也来了兴趣。
“借着这次必然会有大批学子落榜的现实,宣布对科举制度的第一次改革。科举考试不再成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而是进入国子监学习的标准。国子监内的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革,根据这次科考的内容,让国子监成为一个真正的官吏培训学校,为期四年,四年后,根据学子们的成绩,分配其进入相应的岗位。”
“看来你心心念念想推广的大学,比想象中要来得快。”朱标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