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江南重赋(1/2)
朱雄英的这种说法,让朱元璋心绪难平,他突然间觉得自己身上好像背了无数顶大黑锅,数不清的人在把各种罪责往自己身上推,就算自己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也不过是历代皇帝都会做的事,更何况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功绩。
在这一刻,他算是明白什么叫放大过失,不谈成绩了。
“咱应该给江南减轻赋税吗?”朱元璋问道。
朱雄英沉默了片刻,“这个问题很复杂,减轻赋税是应该的,但该怎么减要弄清楚。江南赋重,不是苛待的问题,也不止是江南富裕的问题。”
朱标倒是有些困惑,在他看来,江南赋重的原因就是江南富裕,不在这征收,难道去贫瘠的地方征收吗?
“江南赋重的根源在于官田,而官田的赋税是比民田重的。”
“你的意思是,咱收了太多的地?”朱元璋的语气里透着清晰可闻的不认可
朱雄英察觉到了自己爷爷语气的变化,但毫不在意地继续讲解道:“江南官田数量的上升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我在未来看过一些学者的解读,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贾似道实行的公田法,当时宋廷大量购买了江南一带的土地,成为官田,江南赋重也是从此开始冒头的。”
朱标赶忙冲进了自己儿子的房间里,找出了笔记本和黄金钢笔开始记录了起来。
“宋朝灭亡后,元廷没收了大量宋代皇族,官宦人家的田产和宋朝本身就有的官田,于是官田数量又增长了一个台阶。”等老爹回来后,朱雄英继续说道,“为了稳定统治,元廷在立国之初搞了一波赐田,但很快又没收回来,这一赐一收之间,元廷的官田就又扩大了数倍。”
朱元璋觉得这个做法很不地道,但又很对他的胃口。
“然后就是张士诚管理苏杭后,他也搞了大量的官田,他的做法是把全部宋元时期的官田收入囊中,然后他和他的手下还要继续征占大量的土地。所以在张士诚时期,所谓的官田数量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时光苏州一府的税粮就达到了一百万石。”
这些数字朱元璋是非常熟悉的。
“最后就到了爷爷您这了。按照惯例,您打下了江南后,就把张士诚搜刮的官田并到了自己的账上,与此同时,江南地主不但与我大明离心离德,同时还继续兴风作浪,大肆兼并,诡寄钱粮等等。”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爷爷您自然是零容忍,双倍的那种。所以就出现了大规模地没收江南地主田产为官田的操作。这应该叫历史惯性吧,张士诚这么搞,陈友谅这么搞,王保保在河南怀庆府也是这么搞的。”
朱雄英也是无奈耸肩。
“经过这一轮的发展下来,到我们大明管理天下时,江南一带官田所占的比例就达到了当地田产的三分之二,而官田的税赋又是比民田高出很多倍的,所以江南一带赋重的原因就来源于此。外加上又是乱世,赋税之高本身就前所未有,所以江南一带的百姓在怀念什么呢?”
其实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是意识到了的,尤其是他记得,当初自己给官田赋税定额时,有地方耆老将陈友谅征收赋税的图册呈递给了自己。
这份图册上的税收定额高得离谱,真要是按照这个册子上的标准征收赋税,只会造成更大的动乱。于是他杀了这个想邀功祸国的老头,后来定下的税额也比原本的低了很多。
“咱已经不止一次降低官田的税赋了。”朱元璋说道。
“首先是减得不够多,因为原本征收的就高。”朱雄英说道,“其次是执行上的结果应该不好。我看过史料里大概说过,您在洪武二十一年处理过一批没有严格执行减低赋税的官吏。说明这件事在执行层面上是有很大阻力的。”
朱元璋低眉沉吟,他意识到了这件事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在明宣宗时期,就是四叔的孙子朱瞻基在位时期,试图减轻官田的赋税。但被户部驳回了。后来他为这件事专门找了当时的户部尚书胡灐,亲自监督,才推动了一次减赋。”
听到老四的事情,朱元璋很不满地哼了一声。
朱雄英失笑,继续说道:“朱瞻基之后,我们大明的皇帝就没人敢去减轻官田的赋税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大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再减赋,大明就真得破产了。”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这,都格外愤怒,他们知道后世大明朝那种穷得响叮当的处境。
try{ggauto();} catch(ex){}
“所以关于江南减赋的问题,着力点还是在官田上。可现在的大明各方面开支都很大,社会也才刚刚稳定,所以在没有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这种减赋又是难以实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