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杨慎(1/2)
月的这一世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日。
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取名为杨慎。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
弘治十一年,十一岁的杨慎与云南永昌张志淳之子张含订为金石之交。
弘治十二年四月,杨慎第一次出京,随其父杨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叶氏柩葬于新都城西门外祖茔。
杨慎还模仿名贤作《吊古战场文》,叔父兵部侍郎杨廷仪见文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数语,不禁击节称赞。
祖父杨春阅后建议杨慎拟作贾谊的《过秦论》,杨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拟作,议论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灭亡的教训,与贾谊的很多观点都相契合。
祖父杨春读后又惊又喜,称杨慎有贾谊之才。
弘治十四年夏,父亲杨廷和守丧期满,杨慎随父经汉中、西安、邯郸等地入京,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记录这些事情。
同年秋天,杨慎跟随进士魏浚学习,创作的《黄叶诗》轰动京师。
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诗后大为赞赏,遂收杨慎为门生,并称杨慎为“小友”。
大学士李东阳又命杨慎仿作诸葛亮《出师表》和傅奕《请汰僧尼表》,李东阳阅览后称赞其韵味“不减唐宋词人”。
弘治十八年二月,杨廷和与张元祯同主会试。
杨慎在礼部考场侍奉杨廷和。
时崔铣试卷在分考刘武臣帘下,疑其刻深,没有被录取。
杨慎看到了后十分喜欢崔铣奇隽的文字,向父亲推荐。
杨廷和便提拔崔铣为《诗经》魁。
崔铣知道了后用“小座主”称呼杨慎,二人结为知己。
明武宗正德元年秋,杨慎与同乡士子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充成立丽泽会,又与山东即墨的蓝田和云南永昌的张含结社唱和。
正德二年春,杨慎第二次出京,与弟杨惇回到家乡应试,按照惯例进入县学,成为王颖斌所教授的弟子员。
八月,杨慎与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
四川提学刘丙批阅杨慎的试卷,称赞他为罕见的奇才说道。
“我不能像欧阳修一样,但是我却得到了苏轼这样的学生。”
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刘丙慧眼识人。
九月,发榜时,杨慎果然被点为乡试第一。
杨廷和不以科第中举接连不断为喜事而是说道。
“读书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齐家,乃是第一件事。”
正德三年,杨慎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
不料天命却是在此时插手了,一点烛花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
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正德八年正月,杨慎继母喻夫人病逝于京师。
二月七日,杨慎代父亲杨廷和函致陕西巡抚蓝章,称杨慎将亲自带着喻氏的灵柩回到四川,请求派遣人马护送。
二月二十七日,杨慎第三次出京,与王安人扶继母喻夫人的灵柩离开京师回到家乡。
杨慎一行人到达陕州,巡抚蓝章遣使者迎接。
抵达西安后,蓝章又设馆饯别杨慎。
杨慎离陕西后,于途中四月二十三日向巡抚蓝章致函答谢。
服丧完毕后,杨慎恢复翰林院修撰的职务。
正德十二年,因明武宗喜欢到处巡游,不理朝政。
杨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
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嘉靖二年,杨慎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任纂修官。
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
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讲解《舜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