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4【减租减息】(2/2)

明代大学者顾炎武就感叹,“吴中之民有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岁仅秋禾一熟,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过一石有余。

try{ggauto();} catch(ex){}

而私租重者至一石二、三斗,少者亦七、八斗。佃人竭一岁之力,粪壅工作,一亩之费可一缗,而收之所得不过数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

由此可见百姓负担之重,交了地租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剩余,还要被迫乞贷度日。也难怪古诗有云,“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而减租至两成,农夫就能留下八成收益。这样一来,百姓的日子就要好过多了,起码饭可以吃得饱了。

另一项让百姓深恶痛绝的,就是高俐贷,又称印子钱,驴打滚。

古代民间借贷十分活跃,而且利息都非常高,通常年利率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如果还不清的话,还要利加利、利滚利,借出一只鸡能要回一头牛。

《白毛女》中杨白劳借了黄世仁五块大洋,最后利滚利竟然高达二十五块大洋,可见这种高俐贷的盘剥之重,已经让老百姓到了无力负担的地步。

因此,针对这两项加害百姓的恶举,项南才要下旨予以纠正。

……

不过其实,历朝历代都知道地租、利钱对百姓颇为不利,因此很多朝代都曾试图扭转这一现象。

比如王莽新朝就规定,赊钱免息,贷款利率规定为“无过岁什一”,即年利率不超过百分之十。

唐开元年间、宋庆元年间均专门规定过民间借贷最高利率标准,一般不超过月息四分,明清时代规定的标准一般为月息三分。

北宋年间,王安石变法提出的《青苗法》就是由國家借贷给百姓,避免百姓受到高俐贷的盘剥。

但这些政策最后都无法坚决执行下去。

一是因为官商勾结,官员与商人、士绅、地主沆瀣一气,有法不依,导致百姓不得不继续受盘剥;

二是朝廷对贪腐打击不力,历朝历代很多皇帝昏庸无能,只管自己享受,根本不顾百姓死活,自然上行下效,对百姓盘剥日益严重;

三是百姓愚昧无知,就算朝廷有政策,他们也未必知道,自然也不会想到,为自己争取权益;

所以历朝历代,尽管朝廷都有法律限制,但是执法者做不到有法必依,老百姓无知不熟悉法律,导致这些法律有名无实,自然高俐贷屡禁不绝,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

而项南相信自己的政策,是能够推行下去的。

一来报纸的发行,有助于政策的宣传,上通下达,避免官员从中作梗;二来识字率的提升,也导致百姓不再像之前那般容易糊弄;三来监察部、司珐部独立运行,也导致反贪反腐方面,不敢说无一人漏网,但对百官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慑。

因此在这样的作用下,项南相信自己的政策能推行下去。为此,他还特地派出巡视组,到各地巡视,接受百姓的投诉。

如果有地主加租、商人加贷、官员乱政等行为,一律严查不怠。如果巡视组也受了腐蚀,那么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项南就是要用严刑峻法,告诉所有人,自己不是闹着玩的,自己是要动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