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问话(2/2)

京营现在其实已名存实亡,自朱慎锥入京后就开始着手拆分京营,先是组建了顺义军,随后对剩余的京营进一步进行整编,哪怕吴惟英没有之前的事也绝对不可能再掌京营。

借着这一次机会,京营大幅度调整,不仅一口气就解决了京营名册和实际兵员的空饷问题,还通过调整京营用顺义军的名义重建新的京师军队体系。

try{ggauto();} catch(ex){}

这点是崇祯皇帝一直想做却未能做到的,早在很久前崇祯皇帝就知道京营的问题所在,可偏偏多次想解决却解决不了。毕竟京营是勋贵的大本营,而且京营糜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尤其是空饷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了这些,那些靠着京营的勋贵们不跳出来反对才怪呢。

何况这其中还有文官的事在,虽然京营算是皇室唯一保留的直属部队,由勋贵担任主将。可在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文官的手就伸到了京营之中,五军都督府从此名存实亡,兵部的权利大增,京营内部除去勋贵掌兵外,文官同样有一定影响。

面对双重的问题,崇祯皇帝想解决京营的弊端谈何容易?可这一次借着拿下京师,尤其是一战灭掉三万京营主力的机会,朱慎锥顺势就处置了京营的问题。虽然现在只是解决了一大部分,京营的名头暂时保留,可从根本来说,最难的一步已完成了。

现在京营中依旧有着不少勋贵为将,下面的基层军官包括普通士兵中还保持着原本的样子,可在根本问题解决后,京营的指挥权已彻底被朱慎锥掌握,那些先后主动投靠或者兵败被俘后投靠朱慎锥的勋贵们未来在京营中的权利会逐步转移到朱慎锥的手里,从而彻底掌控这支军事力量。

“听说,你和驸马都尉巩永固的关系不错?”朱慎锥问道。

吴惟英先是一愣,接着就回道:“回王爷,巩永固此人崇好文雅,喜欢藏古书彝器,臣由此同他交好,算是好友。”

巩永固是乐安公主之夫,也就是之前李康妃,现在的李太后的女婿。

温体仁主动提出让朱慎锥扶持李太后上位,这个法子得到了朱慎锥的赞同,很快朱慎锥就和李太后见了面,双方一拍即合各得所需,就此李太后进太后位,而朱慎锥也在李太后的支持下进一步确定了他监国的合法性。

而且现在李太后主内宫,省却了朱慎锥不少麻烦。毕竟李太后在后宫多年,由于移宫案后吃了十几年的苦头,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对于后宫诸人,李太后早就积了一肚子的怨气了,现在咸鱼翻身自然不会给他们好脸色,再加上朱慎锥的支持,对于后宫有着相当了解的李太后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短短半个多月,就掌控住了后宫,更把那些太监和宫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现在后宫由李太后坐镇,那些魑魅魍魉暂时露不了头,占据皇宫后,朱慎锥把后宫所有宫人包括太监全看管了起来,之后因重组司礼监放了几个,但大部分依旧严管。

可毕竟后宫的宫人、太监实在太多,后世康麻子说大明崇祯朝有宫女九千,太监十万,这固然是胡说八道,皇宫虽大,也绝对不可能放下这么多人,而且崇祯这个人对自己都抠的很,身上的龙袍都要老婆修修补补着穿,周皇后还在后宫纺纱赚零花钱,养这么多宫女太监,怎么可能。

哪怕加上各地的镇守太监和外派太监,也远达不到这个数字。控制皇宫后,朱慎锥让人统计过数字,整个皇宫的宫女只不过两千三百多人,至于太监略多些,也不过三千多人而已,加起来连六千都不到。

这些人中忠心崇祯的有多少?对朱慎锥怀恨在心的又有多少?或者还存在其他各种心思的还有多少?根本很难查实。就算朱慎锥启用的杜勋、韩赞周、方正化、李国辅这些人中,是否真真正正投靠朱慎锥也不能确定呢,更不用说他们手下的徒子徒孙了。

朱慎锥总不能这些人全杀了吧?或者赶出皇宫去?就算是这样,有些事也是避免不了的。整个皇宫如此之大,没这些宫人太监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全部换掉,新进的人难道就可靠了?

所以让李太后掌管后宫,能省却不少麻烦,至少李太后在后宫就算有异心的人也翻不了天。至于朱慎锥自己,根本不用这些宫人和太监,直到现在他在宫中的安全包括日常都是由带来的蒙古人负责。

这些蒙古人虽伺候人只是马马虎虎,而且笨手笨脚不怎么懂规矩,许多就连汉话都听不明白更不会说,可这对朱慎锥来说算是事么?朱慎锥从普通宗室起兵靖难入主京师,本就不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他要的是身边的绝对安全,相比其他人,这些从腾格尔部带来的蒙古人才真正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