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帝国的军队(1/2)

1737年10月19日,印度,郧阳。

帝国的军队主要由两支力量组成。首先是帝国陆军本身,其指挥部设在长安玄武区东胜巷的陆军总司令部。

截止到去年,帝国陆军规模已突破十万人,兵力总数达到十万四千余,分属于三个本土护卫团、七个骑兵团、十五个步兵团、八个炮兵团和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兵部队。

这支军队超过三分之二的士兵都驻扎在海外,全球各地都有陆军的卫戍部队和特混分遣队。他们在印度守卫齐国的经济利益,他们驻扎在安南升龙城和清化城以监视黎朝傀儡政权,他们还在琉球和日本,配合海军舰队树立齐国在东方的威信,他们还有相当数量的士兵部署于遥远的地中海、北非,以及爱尔兰,竭力维系齐国的全球霸权。

从太祖皇帝时期,陆军作为帝国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就几乎从未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哦,也不准确,最起码帝国陆军从不到两万人的规模逐渐膨胀至十余万。

帝国陆军在数十年的战斗中经历了各种考验,在帝国开拓和征服的过程中,也建立了赫赫军威,虽然声名不如帝国海军那般煊赫,但仍旧是一支令全球各国为之忌惮的强大力量。

帝国陆军的军官不像欧洲军队那般,都是一些时髦的权贵子弟或者富家子弟,更不是像英格兰或者法国军队那样,大部分军官职位都是买来的,并且普遍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沉重的国家义务。

齐国大部分陆军军官皆为帝国三所陆军军校中经过两到四年的系统培训,并且要在军队中获得严格的见习经验,才会获得正式的任命。

可以说,齐国陆军军官,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专业、最具军事素养的军官团体。

要知道,这个时期,英格兰王国的陆军训练一般会保持在最低限度,以便于每位军官都可以挥霍大量时间在户外运动和养马上,或者在城中快活度日,在舞会上去撩妹。他们的普通士兵仍然是高级将领口中所说的那种人渣,只能通过严肃的纪律和惩罚威胁才能将他们结合在一起,继而才能轻松地管束他们。

齐国是实施全民普遍义务兵役制度的国家,每个适龄国民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军队征召,然后再从中择优录取,筛选合适的士兵人选。

陆军的士兵一般会根据部署地点而确定服役年限,大部分都是四到五年,除役时间到了后,若是本人愿意,并通过军队技能考核后,可转为专业士官,延长服役期限。

与之相较的是,英格兰、法国、奥地利以及普鲁士等欧洲国家的军队士兵服役期限一般会长达十年以上,甚至有超过二十年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稳定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士兵老化。

尽管齐国陆军在纸面上的各种数据皆优于世界各国,但这支军队却在数十年里并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考验,所面对的敌人皆为弱小而落后的国家或者部落土著。

即使,数年前,齐国曾在十天之内攻灭了安南王国,其表现足以惊艳,骇得周边国家无不惊恐莫名,甚至还大大震慑了强大的秦国,使之不敢站出来为自己的藩属主持“公道”。

但若是真的去研究和琢磨这场战争,你就会发现,齐国陆军之所以赢得如此轻松,打得这般精彩,并不是齐国军队战力足够强横。

安南被十日灭国,除了武器代差和火力密度大大不如齐国陆军外,更重要是在战争过程中,大量安南领兵将领都被齐国密谍所收买,或者畏于齐国的强大,要么选择临阵投降,要么选择消极避战,以至于让齐国陆军几乎没有遭到太大的激烈抵抗,便能长驱直入,仅数日便被对方攻破升龙城,俘虏郑主极其党羽,彻底颠覆并控制了黎朝。

不管怎样,齐国的陆军凭借强大的国力,战无不胜的名头,依然是一支让世界各国生畏的力量。

作为帝国军队组成一部分的齐印军则是帝国另外一支不可或缺的武装力量,尽管它的实力与帝国陆军相差甚远,忠诚度也令人怀疑,但它却在帝国对外开拓、镇压反抗势力、海外征战、保卫印度利益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支部队由不同战区武装力量组成,即由齐属孟加拉、科钦、广卫和津门四个大的行政分区组建,分别应对孟加拉、南印度、马拉塔以及印度北部等地区的军事威胁。

这是印度地区历史上极为特别的一支武装力量,虽然他们的人员组成皆由当地居民构成,而且军饷来源也来自当地所征收的税款,但帝大齐国皇帝才是它的实际掌控者,听命于帝国军事枢密院和帝国总参谋部的调遣和部署。

齐印军的士兵来自印度地区不同种族,拥有不同的信仰,他们的制服看起来根本不像印度军队,虽然也与帝国陆军藏青色传统服饰截然不同,但风格和样式基本保持了齐国陆军的风范。

他们受到的训练也是齐国式的,部队的编号也是齐国的类型,但他们的中高级军官皆为齐国陆军军官充任。同样的,军队的升迁受赏也如帝国陆军一样,必须依功绩而定。

可能是长年在炎热的印度服役,不可避免会对军官团体的健康产生影响,不少齐印军中的军官都表现出早衰,精神萎靡,或者开始纵欲、暴食,但丰厚的待遇、低烈度的战斗,以及高高在上的地位,仍旧吸引了无数军官想尽各种办法成为其中一员。

齐印军虽然相较于帝国陆军装备较差、训练水平不高,但仍然是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他们对战印度地方诸多旧式军队时具有超出一筹的战力优势,作战经验也不差,行事更为专业,而且其规模庞大,兵力人数超过八万人,几乎与普鲁士王国相当。

齐印军的兵源通常来自当地的军人种姓,他们对时代相传的职业相当骄傲,也保有一定的尊敬之心。在社会日益商品化经济的影响趋势下,依靠出卖劳动力为雇主服务赚取报酬,这些人员本身并没有近代国家观念和认同感。

在这些服役的印籍官兵眼中,齐国人与印度诸多王公及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相差不大。只要不违背传统村社认同感与宗教信仰,领取满意的军饷,他们就愿意向任何出资招募的雇主效忠。

不过,这么多年来,军队的指挥权始终把握在齐国人的手中,变相阻止印度土著人进入指挥决策层,以防止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

另外,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武器――火炮,也悉数由齐国人控制,从而在武器装备上对印度土著部队加以限制和约束。

当然,在多年战事和人数规模扩充中,军队官兵内部矛盾问题也开始出现。尽管印度土著士兵表现出一定的纪律与服从性,齐国军官也会试着学习当地语言与士兵沟通,但作为殖民统治阶层,他们总是会无意识地歧视这些土著士兵。

但大体上,印籍士兵还能忍受来自齐国上司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努力作战并保持印度“雇佣兵”的职业道德感个基本的操守。

try{ggauto();} catch(ex){}

尽管看似不可思议,但在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土著雇佣兵看来,作为被雇佣的军事劳动力,不能因为一些不利因素影响自身职业的口碑,继而砸了自己的饭碗。

是的,加入齐印军对于一个普通印度土著而言,绝对是一个极为理想的职业,更是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好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