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征倭(1/2)
略更小说网 www. LueGeng.com,次元入侵现实地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419、征倭
张良的这封建议书,也意味着大明帝国从最初的工业实验,开始朝着大明帝国深层次的社会制度改变。
这里,也不得不庆幸当时刘浩将未来诸多历史在朱棣脑海之中一一演化,否则还没有这般顺利的说服朱棣本身。
要知道,一个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商业制度,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既得利益者们又岂能甘愿割肉?三十税一不香吗?这可还是朱元璋亲自点头的,也有着绝对的借口不是?
这一场较量,注定了不会容易,但也注定了必然要施行,朱棣也绝不会选择妥协。
这些,刘浩可不关注,他现在更多的目光还是锁定了郑和,这家伙如今业已将船队带入马六甲区域,再过两个月时间,也该登录大明帝国了,这也意味着大明帝国对外政策即将迎来彻底的改观,也必然会让大明帝国变得更具侵略性。
工业革命的出现,本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更意味着无数商品即将走上舞台,大明帝国地盘倒也广阔,但总有尽头,到了筋肉之时,商品也必然会形成积压,也必须寻找出路,不过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罢了。
与其等到日后必须做出选择,还不如一开始就走上这条道路,当这条道路之中尝到了甜头之后,整个大明帝国就会变得习惯,也将会彻底改变原本‘外圣内王’的思维,彻彻底底的朝着‘外王内圣’转换。
而后者,却是刘浩至始至终都坚定的思想,也是他乐意继续在大明风华世界继续停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
刘浩还是有些小觑了朱棣,已经在皇帝宝座之上做了这么久,帝王心术又岂能不明?
他知道商税改制必然会遭到整个朝堂的反对,强有了的镇压不是不行,可那样也势必会将好不容易出现的大好局面打断,他想了许久,终于想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就是妥协而已。
更直白一点的,就是他朱棣想要得到这一块肥肉,但也必须抛出另一块肥肉给朝中大臣们去享用。
这一块抛出的肥肉,同样对大明帝国的大臣们也是致命的。
一个是大规模的加薪,另一个是大规模的引进官员。
前者倒也无需多言,后者便是设立更多的部门,从京城到地方,都增加官员数量。
甚至于朱棣为了让朝中大臣更加心动,直接增加了内阁大臣的数量,从原本的三个,一下增加到七员,更是在此之外,设立了一个原本在大清才会出现的军机处。
不得不说,这份诱惑足够大。
实际上朱棣最清楚,哪怕今日他不将这块肥肉抛出,未来也必须增设朝廷部门,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原本大明帝国京城这些官员已经不够用了。
朱棣倒是想要借鉴未来现代世界的制度结构,但也只能想一想而已,他也知道那不适合自家如今的大明帝国,可不妨碍他从中选择有些部门在大明帝国建立。
比如外交部,比如国防部,比如建设部,又比如将原本的户部拆分,单独将其中的农业部罗列出来。
在地方上,他更清楚必须做出大范围改变了,将所有事情都压到一个县令身上,那就是将一县之地完全寄托于一个县令本身;
哪怕这个县令再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倘若这个县令不合格,比如贪腐之流,那么给这一县之地带来的灾难一定是恐怖的,也绝非自己大明帝国可以承受的。
故而,朱棣在地方上,直接引入了法院,引入的警察部门,再将原本派遣到地方的锦衣卫之中,甄选出一部分将要退休亦或者需要退休的人员,成立真正明面上的监察部门,一明一暗的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监察大明帝国地方官员。
他决定给县令设立真正的属官,真正的将这些属官纳入官员行列,成就他们的品级;
比如,原本的县丞,朱棣决定增设,即让这些县丞享有其名,还将增设的县丞各自负责一滩事物,比如一县之农业,比如一县之商业等等,以此更加能够制衡原本的县令。
他可知晓,一旦手中真正有了权力,哪怕此前这些县丞和县令本就一体,有必然要因为权力的分享而走向对立,达成朱棣心目之中真正想要的平衡。
一县之地若此,一府之地何尝不是这般,一省之地亦然。
此外,朱棣还想接着这一次和朝廷官员的‘妥协’,来将军政真正意义上的分开,为接下来武将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看过未来现代世界的军事结构,朱棣如今是怎么看自家大明帝国的武将都不顺眼,各种杂号将军,听起来想那么回事,可更多的还只能是名副其实。
更重要的,还是他朱棣还必须防备着这些武将们,即想要将这些武将在未来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还要担心他们未来有了兵马会不会造反,而一旦改制,这种状况或许还可能存在,但也绝对要降低无数,担忧不说尽去,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朱棣感觉自己只要将这事完成,接下来自己的大明帝国这才真正意义上的有了发展根基,也无需再去操心那些草蛋之事,给自家大明帝国未来的发展安装上飞翔的翅膀。
后知后觉的刘浩,也是在朱棣寻找刘邦张良商议之后,这才得到了消息,也不得不心中对朱棣点个赞。
“皇帝不好坐也!”
刘浩只给了这么一句形容,想要做一个好皇帝更是艰难,孤家寡人的味道可不容易;
若非刘邦和张良到来,朱棣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因为哪怕他和自家三个儿子商议,当天这个消息多半就要传到百官耳中,到了那时,所有的算计,多半真要成空了。
实际上,朱棣将这些事情拿来寻找刘邦和张良商议,何尝不是对刘邦和张良二人一种鞭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