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大明的金融战车,王守敬的贼船(2/2)

朱棣侃侃而谈,却令夏原吉皱起眉头。

商贾、豪绅们怎么可能答应?

朝廷随意发行宝钞,不是一次两次了,称得上“海量”。

官府缺失了重要的信誉。

当然,以三大市舶司作为依托,还是有可能“威胁”到商贾的命脉。

不同意使用宝钞,禁制出海贸易。

但一对一的发行宝钞,对朝廷有什么好处?

完全没有利益了嘛。

朱棣看出了夏原吉的疑惑,但他没有进行解释。

因为这并不怎么光彩。

怎么说呢。

王守敬觉得,底线是一步步打破的。

像洪武一朝竭泽而渔,根本不可能令人信服。

谁有资格核查宝钞和钱庄金银的库存?

只有朝廷!

等到钱庄的信誉建立起来,朝廷可以增发一成的宝钞。

商贾们能怎么样?

温水煮青蛙,他们只能被迫赞同。

这也是王守敬在奏折中说的“金银本位”。

朝廷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至于成色嘛,可以是90%,甚至更低。

第一,悄悄超发宝钞。

第二,减少货币的含银量。

等等。

通过这些手段,朝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别看只是一些微妙的变化,按照大明上亿银两的流通。

一成,就是千万两!

当然,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为了让商贾们放心,王守敬故作大方,提议成立“监管”。

也就是让商贾们,参与到钱庄的运营中来,一步步麻痹他们。

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宝钞兑换金银的现象,钱庄的信誉将坚挺下去。

顺便再安排几位王爷挂职,维持“公平公正”。

还是大有可为的。

朱棣和解缙、夏原吉等人,商议了数日,确定了大概的国策,皆心满意足地笑了。

他们都上了王守敬的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