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为了以工代赈,拆了宁波城?(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最新章节!

“敦礼义、厚风俗。”

“劾吏奸、恤民隐。”

朱棣对杨士奇的总结,分外满意。

宁波府的发展模式,不可复制。

朱棣也不会贸然全面开海。

洪武年间禁海,只是不允许民间的船只下海,顺势垄断了贸易。

“朝贡”模式,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面对面交流。

期间会进行大规模的贸易。

现在朱棣只是把贸易控制在宁波府市舶司,王守敬扩大了贸易的规模而已。

随着宁波府的贸易越来越狂野,朱棣觉得有必要整肃民风。

敦礼义、厚风俗的倡议,深得朱棣之心。

“夏原吉不是在治水吗?”

“现在江南水患已安,让他带着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等地的官员,到宁波府暗访。”

“让他们好好看看,宁波府的变化,大明的变化。”

“考察、学习一番!”

朱棣威严的声音,响彻四方。

夏原吉收到旨意,暂且放下了手头的工作。

他将接下来的工作,交给副手李文郁。

“水患已清,接下来你只要按部就班,疏通河道修筑堤坝,不要出了岔子。”

“大人放心,下官一定谨慎。”李文郁拱手道。

夏原吉带着诸府官员,浩浩荡荡地奔赴宁波府。

江南水患的影响,才刚刚显露。

庄稼抢救不过来了,百姓在接下来的一年,没有任何收入。

他们如何生存?

说不定接下来,还要仰仗宁波府。

“疏壅滞,修堤浦。”

“浚沟洫,治桥梁。”

这是夏原吉的治水方针。

他布衣徒步,昼夜经营,不遑寝食,目为之赤。

属下、百姓都劝说他好好休息。

夏原吉回了一句:“吾自安之,不为倦。”

做到了与百姓同甘共苦。

他将治水文章,写成小条,放于袖中,取名“记心”。

随时检阅,以备回答属下的疑惑。

现在夏原吉的忧虑在于,治水书籍中记载,大水退后的淤田不可耕种。

他无法确认真假,于是访问了很多老农,以及当地的学者、书生,得到了一致、肯定的回答。

这意味着,纵使夏原吉疏通了河道,治好了水患,江南很多耕地都将空置两年左右。

大明的粮仓,就这么完蛋了?

夏原吉对此忧心忡忡。

而能够吸纳几十万百姓的宁波府,成为了救命稻草。

在以往,朝廷只能减免赋税,和从其他地方调粮来弥补不足。

夏原吉看到了些许希望,自然要把握住。

他刚抵达宁波城外,整个人都愣住了,到处都在施工。

最惹人注目的是巍然屹立的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

这是煤炭燃烧产生的。

宁波府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矿,所幸句容商人在山西承包了好几个煤矿,能够向宁波府提供燃料。

大明能够直接开采煤矿很少,限制了基础工业的生产和发展。

但足够宁波府用了。

烧砖、烧瓦、烧石灰等等,都需要煤矿。

王守敬在城外划分了一片工业区,将部分污染隔离开。

夏原吉第一次看到,自然震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