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好圣孙,朱棣的心头肉(2/2)
朱瞻基被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的内心蠢蠢欲动,渴望着抓住朱棣递过来的缰绳,驾驭大明这一匹烈马。
……
宁波府。
市舶司。
郑和收到朱棣的命令,立即安排前往南洋的人手。
他知道这是朱棣的心病,所以必须尽快确认。
“王知府,往后去往南洋的舰队,必须安排市舶司的密探。”郑和深施一礼道。
“没问题。”王守敬没理由拒绝。
只是在异国他乡打探消息,极其艰难。
要验证消息的真伪,没有一年时间几乎不可能。
王守敬只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罢了。
现在宁波府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王守敬无法轻易脱身。
否则他倒是愿意出去看看。
和郑和商讨一些细节后,王守敬就不再管了。
此时王守敬已经预感到了一些“危机”。
宁波府的发展,很明显超乎了一般人员的想象。
不只是民间、地方官府,就连朝廷大员,都在暗暗吃惊。
王守敬的初露锋芒,给宁波府带来了太大的变化。
各地的政绩,黯然失色。
在这种时候特立独行,容易被当成“另类”。
官场上的孤立,就是这么来的。
宁波府的政绩,比起其他地方好上太多了。
以前还可以用隐藏的“市舶司”来解释,现在完全解释不通。
例如宁波府的土地改造。
无数的视线,都投放在宁波府。
王守敬的一举一动,都被注视。
再加上宁波府在江南水灾的时候,秀了一次肌肉,展示了财力与担当。
王守敬想继续低调,根本不可能了。
为了保住宁波府的成果,就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发展的模式。
王守敬才不会被当成“怪异”处理。
顺便宣扬一下对外交流的理念,扩大通文馆的影响力。
王守敬思来想去,最终决定采取“视察监督”的办法。
他准备上书朝廷,请朝廷派遣官员,以及让各地的知府抽空到宁波府逛一逛。
杨士奇得知后,惊为天人。
宁波府的发展模式,不可能进行复制。
但很多观点,都值得学习。
比如清肃吏治,以及如何维护百姓、商贾、官府之间的平衡。
宁波府涌入了四十万的外来人口,官府都能够妥善地安排、处置,这是怎么做到的?
杨士奇希望更多的官员,能够了解宁波府。
按照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统计,大明总人口为6054 万人。
苏州府有两百多万人口,应天府一百多万。
浙江布政使司人口千万级,宁波府将近百万。
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口,任何官府都会手忙脚乱。
宁波府妥善地解决了,一点压力都没有。
难能可贵的是,宁波府还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提供给百姓。
这已经不是市舶司能够消化的了,码头工人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
消耗劳动力的主力,还是各式各样的作坊,以及城中的商铺等等。
这是王守敬此前通过招商,将商贾忽悠过来的。
宁波府人口增长了,需求自然也在增加。
商贾们纵使不参与“走私”,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这种模式能够推广,大明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