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政治即妥协(1/2)
王伦在登州推行的诸多改革,也让他愈发深刻地明白了一句话:政治即妥协。
这里的“妥协”,不是绥靖,不是说做事毫无底线,而是说任何施政,都要尽可能地满足各个阶层的诉求、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公约数。
王伦本人的江湖匪号,是“白衣秀士”,但是在大宋朝的科举制度下,并没有童生、秀才这一特权阶层。
当然并不是说宋朝就没有“秀才”这一称呼,汉武帝时“秀才”就已经出现了,本意就是“优秀的人才”,属于察举制度下,对选拔人才的称呼。
但因为犯了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所以就改为“茂才”,到了大宋朝,因为科举分三场,即州府一级组织的解试,考中之后就可以称为举人;在东京城组织的全国范围的省试,是由中书省或者礼部主持的,考中之后就属于准进士。
第三场则是皇帝主持,考中后就录取为进士。
大宋朝的制度,考中举人后,若第二场考试未通过,那么就要从头再考,即举人也算不得特权阶层。
但是宋仁宗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有位姓张的举人,累试不第,干脆与一位胡姓好友投奔彼时正在闹独立的西夏,改名为张元、吴昊,并协助李元昊建国称帝,西夏至此独立为一国。
宋仁宗康定二年,张元辅佐李元昊,在好水川之战,大败了宋军,击败了大宋朝领兵的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副使韩琦。
张元就在一处寺庙墙壁上题诗曰: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并署名“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可谓是极尽嘲讽之能。
于是宋仁宗嘉佑二年,也就是被吹捧为“科举千年龙虎榜”的那一届,皇帝不得不改革科举制度,连续五次中举人而不入进士者,自动升级为进士;若殿试未通过,不再实行末位淘汰,而是仍旧授予进士出身。
故而大宋朝开国以来,举办了一百一十八次科举考试,共录取了进士六万一千人。
而当今赵官家上台后,改革科举,考生需要先通过县试,再通过州一级别的府试,然后是省试、殿试,即多了一级县试,而对于通过县试的学子,民间就开始俗称为秀才。
所以王伦得绰号“白衣秀士”,就是指他通过了县试,但仍旧还是白身,不曾做官。只是江湖好汉们多不理解,只以为王伦喜穿白衣,实际上王伦穿灰色衣服反而更多。
至于蒋敬,若他有心科举,能够连续五次都能考中举人,按照大宋朝的制度,那也是可以成为进士,从而做官的。只是蒋敬对科举也没了信心,就此流落江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