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蒸蒸日上(2/2)

对于这种愿意出手提携的前辈,苏安自是感激,这一趟莞城之行算是得偿所愿。

回去后,苏安就开始着手准备资料,创办自己的期刊杂志,同时在好几个粤省报纸上发表有偿征文的通告。

期刊杂志作为新闻媒体的一种,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被重点控制的喉咙,除非是在自己单位内部发行,那受限范围就小了很多。

而不要刊号,自己私自发行,则会被视为非法出版物。

就算有康红辉的帮忙,苏安准备的资质审核还是不符合,后面还费了不小功夫,由康红辉出面拉线,苏安把一家现有经营不善的杂志收购控制了,总算是拿到了合法的运营资质。

投进去的资金,比自己预期的多了好几倍。

第一个困难克服后,后面的事情就顺利多了,陆陆续续的开始有投稿的信件发过来。

时间飞逝,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因为正是创办期刊的关键时刻,苏安给家里打了电话,说暑假暂时不回去了。

王小翠虽然操心,但知道苏安这是干正事,她要是插手的太多,可能会影响苏安的事业,只能在电话里面叮嘱她注意身体,注意安全,按时吃饭,有空多往家里打电话。

苏安手中的人马也组建了起来,原报社有两个员工苏安留下了,一个主负责摄影的许国亮,还有一个是会计唐姐,两人还另外兼职着排版和编辑,再加上勤工俭学的陈文德,还有跟着苏安跑的江丽萍,一共五个人的队伍就拉起来了。

苏安带着大伙跑了一个多月,又是谈渠道,又是找合作的印刷单位,又是走访,又是开会选稿,定价,一伙人都累的够呛。

她下了决心,第一期要制造大爆点,一定要将《在外》一炮就打响。

终于,八月中旬,苏安倾尽心血的期刊杂志《在外》第一期上架,定价6毛6一本。

因为定位精准,战绩非常喜人,发行的5万册,上架便销售一空。

其中杂志上刊登的一个短篇《夜深了,海边有一个人》,描写的农民工青年进城后的艰苦挣扎,引起了众多底层打工者的共鸣。

第一期一发行后,《在外》成为了不少打工者的精神粮食。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蹲厕所的捧着《在外》,吃饭的举着《在外》,下班后躺在床上的盯着《在外》,昏暗路灯下看着《在外》,大家讨论,借阅,然后再次讨论。

杂志社的来信来稿也快速的增加,第二期的题材很快就出来了。

苏安丝毫不敢松懈,第二期和前面一本一样,层层把关,看读者来信看的眼睛通红,开会讨论研究第一期哪里做的不到位,第二期要加入什么元素。

投入了大量精力后,第二期《在外》发行上架了,销售暴涨到了12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