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建远纺织厂(2/2)

建远纺织厂被建在吴元建庄子里,为了提供动力,吴元建雇佣了大量的民夫,开挖了一条十五米宽,六里长的一条小运河,挖掘的工作持续了整个的冬季。

织布机的厂房被建设在河面上,厂房的地板是整根原木修出来的方木,用煤焦油处理过,防腐又耐用。

每一排厂房里摆了四台机器,厂房正中是水轮,水轮带动动力杆转动,然后驱动织布机工作,每个工人负责两台机器,负责换梭和接纱。

第一期工程建了十栋厂房,四十台织布机也已经准备好了,工人正在培训,吴元建和胡思远在各自的庄子上招收了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让这些女子成为了建远纺织厂的女工。

除了织布机,胡思远早已将精纺机器设计好了,同样用水力驱动,把粗棉纱加工成细棉纱,用来织布。

这样,棉农种植的棉花由自己加工成皮棉,然后百姓们将皮棉纺成粗纱,自己收购粗纱,加工成细棉纱后再织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胡思远和吴元建控制了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利润最大的一个环节。

天气逐渐转暖,田地里开始出现忙碌的农民,他们驱赶着耕牛,将土地深深的犁过一遍之后,再细细的耙一遍,然后再播上种子。

今年的春天来得比较早,百姓们根据天气的变化,早早就做好了春耕的工作,现在全家上下齐动员,都在忙活地里的工作。那些住在城镇里的百姓,很多家庭都购买了一台梦雪纺纱机,家里的女眷轮流上阵,整天骨碌碌...骨碌碌...的纺纱。

棉纱的价格一直波动不大,本来京城附近不是产棉区,在梦雪纺纱机刚上市不久,出现了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结果那些商人立刻从产棉区运来了大量的棉花。

秦元德的家族也不是蠢,正巧家族所在地就是产棉区,自己家的田地也有很多的棉田,在跟秦元德通了几次信之后,立即决定将棉花运到京城附近,并且迅速在京城附近的集镇开设了不少的棉花店铺,发售棉花的同时,收购棉纱。

本来秦元德的家族准备开设些织布工坊,将原来在家织布的那些农妇集中起来,大规模的织布,然后售卖,结果他们的棉花店刚刚开业不久,就有人来洽谈生意。

王来友今年三十来岁,是吴元建身边一个内侍的远房亲戚,以前干过几年的辎重兵,在部队里也做过一些后勤工作,心思活泛、头脑也灵活,退役之后拿着攒下的军饷,买了辆大马车,在京城附近东奔西跑的做些帮人运输送货的买卖,几年过去,也攒了些钱,现在成立了一个小马车行,手上有五辆马车,十来个伙计。

吴元建和胡思远在建立织布厂之初就已经定下了发展方针,在棉纱供应能够满足织布厂消耗的时候,将棉纱的生产放在民间,这样一来可以让百姓们增加些收入,二来也可以降低收入。

于是二人想寻找一个帮忙出面去收购棉纱的人,这个王来友就被自己的远房亲戚推荐给了吴元建,吴元建听了王来友的情况之后,觉得他和自己算得上是半个同行,毕竟自己过去就是干物流的。

跟胡思远商量了一下之后,就决定让王来友出面去收购棉纱,不管是从百姓手里收购,还是从那些商人手里,并且向王来友的马车行注资,买了五辆新的马车,占了王来友马车行四成的股份。

来秦元德家族店铺里谈生意的,正是王来友,他在见过吴元建之后,就带着自己这些年攒下的全部家当,又跟自己的亲戚们借贷了一部分,去帮吴元建收购棉花。

马车行是双方合资的,但是这收购棉花的费用,吴元建给出两个方案,一是让王来友自己出资,然后建远纺织厂按照搞出收购价一成的价格,收购棉纱;二就是由吴元建出资收购棉纱,然后支付给王来友运输费用和辛苦费。

王来友几乎一点儿都没犹豫就选择了前者,王来友也想过上好日子,这些年风里雨里的四处奔波,连老婆都没讨上,趁着这次机会,自己应该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

王来友虽然不知道吴元建的身份,也不知道吴元建能吃下多少棉纱,不过吴元建承诺不管多少棉纱,都可以按照约定收购,王来友才下定决心,要转变身份,从运货的,变成一个商人。

王来友先是去了京城附近的一个集镇,走街串巷的收购棉纱,当知道百姓们都是从棉花店领回棉花,纺成棉纱后再送回棉花店,领取工钱,这种不用投入的方式获得了百姓的认可,甚至有些棉花店出资帮助百姓购买纺纱机,在半年内用工钱抵偿购买纺纱机。

王来友不笨,笨蛋也不能得到吴元建的认可,他立即让自己手下的伙计在京城周边的集镇打听情况,得到的反馈是现在七成左右的百姓,都是从棉花店领棉花,纺纱后拿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