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流传上海滩的奇谈怪论(2/2)

瞧瞧满纸的慷慨激昂,无非是要和法兰西国亮肌肉了,虽说这个词汇用在这里,实在是有些剑拔弩张,不过面对着咄咄*人的海外强盗,除了奋起自卫之外,难道还要其他啥方法吗?

赵伯韬聚精会神的揣摩着接下来的内容,这道上谕里面说道:以上各节,均与大局极有关系,如果放松一步,使彼得志以去,将来各国起而效尤,其将何以应之?著即悉心筹议,必须胸有成竹,方可与之讲解。目下要义,一面留以可和之机,一面仍示以必战之局,使彼有所顾忌,庶可就我范围,倘办理不善,或伤国体,或滋后患,朝廷必执法严惩。

同时,在京诸臣就中法和战事宜纷纷各陈己见,计单折二十件,凡三十八人,信纸的末页接着这样说道,好像赵伯韬的这位朋友在报告流水帐,或是过于严谨,一丝不苟就连一个字也不肯放过似的。

赵伯韬不由得轻松的笑了笑,嘴角流露出了好笑的唇纹,这几张洋洋洒洒的纸头就要从他的手上滑落下去了,忽然一行惊人的文字赫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内有邓承修等八人联衔具一折主战,又有翰林院代递编修梁鼎芬一折,以杀李鸿章为言”,赵伯韬看到了这里,不禁十分的愕然,难道讲在上海滩上和洋人们斡旋有条有理的李鸿章、李中堂犯了啥弥天大罪?

赵伯韬不由得感到脊背上头一阵发凉,浑身的汗毛都快要竖立起来了,连忙仔细的在字里行间寻找着由头,很快他发现了一条备注的文字,这一行小号的毛笔字写道:帝师翁同龢大人以为翰林院编修梁鼎芬极所言狂诞。

赵伯韬看到这里,越发觉得政治这桩事体远比十里洋场上头的生意经难念得多,他合上了信纸,眼中闪烁出了茫然的目光,里头充满了不解。

时光荏苒,时间到了光绪十年四月、公元1884年5月,紧跟着四月初八日、公历5月日,来自北京紫禁城的正式官方消息称,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以光绪八年、也就是公元188年,李鸿章曾与法使宝海订立越事协议,旋为法方翻悔,恐此次与福禄诺之议仍蹈前辙。

看得出这是翻出了陈年旧帐,要进行清算了,赵伯韬闻讯不禁紧张了起来,于是连忙接着看下去,其中说道:

奏谓:法人无信,具有明征,深恐我以实心与之讲解,而彼仍以讲解肆其诈谋。

“故而请以讲解责成李鸿章,仍以备御责成各路疆臣统帅,使讲解者因有备御向辩论可施,备御者不得以有讲解而军心顿懈”,赵伯韬接着念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