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我跟她们不可能(2/2)

我没有回厂区没有去酒店没有回lij,一个人跑到公园撒腿狂奔,从山头跑到山脚,气喘吁吁,精疲力竭,我愤怒,我无奈,我抓住一棵竹子狠命的摇晃,直摇得巡山的摩托警察拿电灯嗷嗷晃我,我才灰溜溜的离开了公园!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不爽了,可是又只能怪自己能力有限。现实压迫着我,让我无法呼吸,我又狂喝了几瓶白酒,迷茫中打了个电话给魔女,关机!

这该死的一切!!!

清晨露水如霜,打醒了我,我躺在公园草地的某个角落,蜷缩了一晚,身旁是杂乱摆放的酒瓶,晨练的人们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撑起酸痛不已的双腿,深吸了一口晨雾,打起精神,回到家,换好衣服,颓然上班。

和魔女一夜一日的痴缠,之前猛烈运动,之后愤然发泄,这些行为对我身心的摧残是毋庸置疑的,我迷迷糊糊的开车到了公司,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第二次的人才引进,臻总和我也像第一次人才引进一样寄予了一定的期望。但没想到,第二次人才引进却全军覆没,这让我吸取了很多教训。

我给下属放权是比较大的,能充分给予一个平台,各部门经理进来,了解情况后,写上工作计划,只要不与公司整体目标策略发生冲突,我都会批准,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能。

第一批进来的三个经理:pmc的刘经理、行政人资部的陈子寒、生产部的邹经理,他们介入工作非常快,责任心强、积极主动,通常一周左右就能介入工作,而且在一个月的时间能扭转局势,两个月后能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品质部的余经理,两个月过去了,品质部没有扭转的倾向。我发现他责任心不强,第一个月,一个日本大客户过来,一个新产品要量产,有很多测试及数据要做,要求第二次准备这些资料,第二次客户过来,很多资料都没准备,而且非常的随意,结果那天晚上临时整理这些东西,弄到很晚,我一直陪着他们,客户对我连说了三次:我对他(余经理)很担心。我问及余经理,余经理很随意地回答:“日本人就是这个样子,没关系的。”这是我第一次担心他。

这件事后,我就一直注意观察余经理,发现余经理在公司拔河比赛上,本来一边6个人,为了赢,他居然安排8个,结果拔赢了,被检举出来,全场哗然。在培训上,余经理坐在后面,两条腿架在桌子上听课,在办公室,也将腿架在桌子上,上班抽烟。我和他谈了两次话,依然没什么改变,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不去跟踪,责任心很差。最后一次我下定决心让他走人。

……

产品不合格需要报废,品质经理签字报废时,还需要看样品,光凭一张mrb(物料评审报告)是不能决定报废的,因为文字的描述代替不了目视的检查。余经理从来都是大笔一挥签字报废,极不负责。

责任心最重要,一个不积极主动的人,80%的事需要上司操心的人,那所有的管理者都会累死。我需要的是那种积极主动、责任心强、会做事的人,80%的事能主动去做,上司只操心20%的事,这样一个公司从上到下都会轻松。可两个月了,余经理的责任心很差,敲一下动一下,部门没有任何改善,写程序文件也是应付了事,而且余经理让我看不到希望,我不想浪费时间,本来打算iso9000复审过后再辞退他,刚好报废事件是个导火索,看来没必要再等下去,于是辞退了他。

技术经理钱洋加入公司,第一个月还表现积极一些,一些重要的事会去跟踪。加上他为人比较圆滑,会奉迎人,老板比较喜欢他。因为工作的关系,钱洋与臻总的接触也非常多,王总有个缺点,谁和他接触多了,他就容易生产偏爱,并受这人的影响很大。钱经理第二个月开始就变了,特别是到了湖州一趟之后,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去湖州的是臻总、老板娘、我和马副总,部门经理当中就他一个人去,所以,回来之后,那种心态和刚来时完全不同了,只有章冬梅曾有一句预言:臻总带钱经理去湖州,会害死他。

有些可能很容易犯这样一种毛病,喜欢扯起虎皮当大旗,如果一个上司因工作和某个下属接触多些,这个员工就像喝醉了一样分不清东南西北,以为自己变成宠臣了,这是几千年**思想影响下典型的奴性自卑心理导致的自负。

从湖州回来后,在程序文件会审上,大家都不敢对钱经理提出意见了,因为一提出意见和建议,钱经理马上就会说:

“这个你不懂,你是外行。”

“这个程序文件我是参考ge公司的。”

“这个文件我是参考ibm的。”

钱经理从不接受任何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后来我发现,他编制的这些程序文件,都是乱套的,弄得其他部门的经理在会审时都笑起来,我有点恼火,如果搞那么乱,,我一个人就足够了,我们需要的是量体裁衣,而不是乱来一通。

结果,公司所有的程序文件都编制完毕,可技术部除了通过一份程序文件外,其他文件都没完成,弄得我和其他部门的经理加班加点一起来帮他编写。

钱经理喜欢吹牛,动不动就提起以前的某某公司及辉煌历史,一下又拿出某某国际知名公司的什么数据,哪年又是见过海尔的张瑞敏,哪年哪年又是见过富士康的郭台铭,一开始我都有点被他蒙住了,但一个多月后,我发现那是扯虎皮作大旗自卑的表现。

在大家去听一些国内管理专家的培训讲座后,大家都觉得有不同的收获,只有他不停地批评老师这里讲得不好,那里讲得很差等等,唯一要证明的就是:他更厉害。去听培训,不能苛求老师100%都正确实用有效,老师也是凡人,其课程可能也有缺陷,能有10%~20%的收获而且能用在工作中,就已经足够了,培训是去学习又不是一味去挑老师的刺以彰显自己的高明,他的心态一点都不像一个40岁不惑之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