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看不透(2/2)

朱子善之所以一直谨慎,不肯想二皇子刘伟表达倾向,不是他不察觉刘伟的努力和力量的积蓄,而是他担心自己的生死。

朱子善明白自己与杨盛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文昭帝心目中,杨盛文与太子府走的亲密,不过是贬斥荆蛮楚地。但落在自己身上,很可能的抄家斩杀了。

发生在荆蛮楚地的事,刘伟虽不是直接主事者,可随着刘世博返回京都,无异于亲王府同左丞相府之间联手推动这件事。

这个事情所具有的暗示性,朱子善在办事之前,就已经明了。只是,刘伟三天前特地约见,见面后比较直接地提出来,希望得到朱子善的态度和实质性的支持。

这个事情,犹豫了三天后,朱子善才决定让人将朱成章接回左丞相府,以免让有心人从儿子这里下手。

其实,给朱子善可选择的,几乎没有。哪怕自保,朱子善也必须选择与亲王的二皇子刘伟,来承接大统。这一点,在朝堂谁都能看明白,可偏偏这几年来,朱子善硬是没有做出倾向性的举动,哪怕是在背后,都不给出一点选择。

朱子善这样做,有不少人看不懂,但少数的人却明白,那是朱子善惧怕看起来昏聩衰老的文昭帝。

文昭帝在位时间五十二年,七十多岁的人,对于皇权、对于用人和朝堂的平衡,那时出神入化的手段。谁也不知他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决定。

所有的人,唯有听命,按照朝堂的决策去做自己份内的事务,即使文昭帝的旨意有错,都必须不折不扣去落实。

三天来,朱子善一如平时的上朝、处理事务,哪怕他也见不到文昭帝,不知文昭帝身体和精神状况,但皇宫里没有心的消息,他就按照之前的惯例去做事。

二皇子刘伟假扮成另外的人,出王府,然后上了朱子善的马车。两人在马车里谈话,朱子善也认同二皇子的意思,却不肯表态。

从儿子房间出来,对儿子和皇孙刘世博在荆蛮楚地的失败,他确实不放在心上。镇边王府的刘耀辉,肯定不敢到京城露面,另外,镇边王府得到不少战马、竹筒枪和一百余骑兵精锐,哪肯将这些再吐出来?自然不会主动到京都来面圣。

边军那边也不担心,因为这些人能够被调出来,包括竹筒枪等,也都是处理好没有留下任何把柄的东西,才敢交给朱成章等带去荆蛮楚地。

不过,京都和朝堂的平静,让朱子善有种不踏实感,但有找不到根源在哪里。右丞相府?不像。上面那位?似乎也不像。

文昭帝已经十天不露面,说不定是真的昏聩晕倒。但内苑里并没传出任何消息,太医府、御医那边也没传出任何消息,让朱子善又觉得这事情透着蹊跷。

越是看不透的事,就让人越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