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里赶集(2/2)
谢政堂低着头说:“这要让熟人看见,以后还咋见人家?”
“刚……进街里时,和你李庄的……亲家打……了个照面。他要……叫醒你和……你唠会,我没……让他叫。”李喜发磕磕巴巴地说。
李喜发说的谢政堂的李庄的亲家是谢政堂三儿子媳妇谢李氏的父亲李焕奎。李焕奎本来是个只读了两年私塾的土财主,可养活了个聪明的儿子。李焕奎的儿子李耀先前些年考到京城的大学堂,在那念了几年书,毕业后留在那教书,说的媳妇也在大学堂里教书。父随子贵,有个念大书、教大书的儿子,李焕奎这几年开始讲究了,不仅说话斯斯文文,穿着打扮也体面起来,绸缎面的瓜皮帽、长袍马褂就不用说了,还弄了副金丝边的圆框眼镜架在鼻梁上,右手还总是握着文明棍。
农闲的晚上,谢政堂常常一手攥着装满酒的酒壶,一手端着盛满花生米的碗,到前院李喜发的屋里和和李喜发一起喝上两杯。谢政堂见到生人拘束得一句话没有,就是和熟人在一起呆上半天也吭嗤不了几声。别人别想从谢政堂的那张脸看出他的喜怒哀乐,一年到头谢政堂让别人看到的总是那张没表情的脸。可和李喜发喝起酒来,一杯酒刚下肚,没有酒量的谢政堂借着酒劲,俩手不停地比划,拉着醉汉说话的长调,和李喜发说着掏心窝子的话。谢政堂说到得意事,脸上也挂着喜色;说到倒霉事,脸上也漏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从谢政堂酒后吐的真言中,李喜发知道谢政堂这几年一见李庄的亲家就觉得自己说的话忒土气,穿的自家织的土布做的褂子忒寒碜,李喜发就故意说李庄的亲家看到谢政堂到了街里还睡在驴车上。谢政堂知道李喜发在故意和他说笑,要是真和亲家打个照面,亲家还离得老远,李喜发先得把他弄醒。李喜发也没指望谢政堂接话,牵着驴把车磨过来。俩人又牵着驴车挤进了拥挤的人群车马中。
在冀东的几个县里数这个远离交通干线的偏远小县的集市热闹。到了傍年根的集,摆摊卖货的遍布大街小巷,赶集的人和车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清末以前,这个县是个穷县。因濒临渤海,多盐碱地,又加上地少人多,赶上好年头,打的粮食将将够吃,遇上灾年,好多人就吃不饱饭了。自清末,为了求生存,许多人走上了闯关东之路。到关外后,在人欲横流、物欲熏心的地界,凭着吃苦耐劳、以诚待人,闯关东的人不仅解决了衣食,有的还发了财。这些发了财的人把赚得的钱带回老家,让老家的亲人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也有了些闲钱,就吸引了各路商贩来此经营买卖赚钱。
谢政堂和李喜发一条街接一条街地逛着,买着该买的年货。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谢政堂一直觉得别扭。有人看他一眼或冲他一笑,谢政堂觉得这人八成刚才看到自己闭着眼睛半躺在驴车上睡大觉。要是一时半会离不开这人的视线,谢政堂赶紧把脸扭到另一边;要是能离开,谢政堂马上加快脚步走开。像一个背错了书的小学生躲着私塾先生的视线,集市上谢政堂一直躲着看他一眼或冲他一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