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五八章 前车(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大明新命记最新章节!
瀛洲岛上安置的移民百姓,大多数人的日子过得都相当艰苦。
其中头一年前来的移民屯户,情况稍微好上一些,他们在驱离岛上朝人和土著的过程中得了不少实惠,占有了一些村落和房屋,分得了一些耕牛和牲畜。
但是大批新来的移民,却没赶上这样的机会,到了瀛洲岛那真是从头开始,吃的是以工代赈得来的救济粮和山野菜,住的则是自己挖的地窨子、自己搭建的草棚子。
好在不论如何,六月里到来的最后一批移民屯户,到了七月中旬的时候,也基本完成了开荒垦种的农事,没有错过最后的农时。
整个瀛洲岛从南岛北,从东到西,累计完成安置移民共八十四屯两万五千三百五十户,口数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这个情况已经大大超过了杨振的预期。
杨振以为五年之内能够移民超过十万人就不错了,从去年夏到今年夏,满打满算也就一年的光景,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当然,令杨振更加欣喜的是,两万五千多户移民已经完成垦荒种植甘薯、番仔薯以及高粱、稻米累计超过了三十万亩。
而其中有超过二十五万亩,都种上了相对高产的甘薯与番仔薯。
当然其中种植面积最广、种植亩数最多的,还是在岛上老屯户已经尝到甜头并且引种起来极其方便的番薯。
杨振带着随行的人马环岛走了一圈,发现环岛平原所有易垦宜耕的土地几乎都已经开垦遍了,而且到处都是成片成片郁郁葱葱长势茂盛的番薯田高粱地。
杨振花了三天的时间,环岛一趟走下来,心中的底气更足了,有了这样一个粮草补给的基地,他对打下九州岛也更有信心了。
对于倭奴国,杨振在心里面厌恶归厌恶,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点忌惮的。
跟随他前来的部将们,多数都是大老粗,他们对于倭奴国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他们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的万历年间入朝抗倭作战的故事上面。
充其量也就是再多知道一些早在嘉靖年间戚大帅、俞大帅他们率军抗击倭寇侵袭的故事和传说。
至于几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征集大军讨伐倭奴国的历史,他们没有哪个人知道此事。
但是杨振可不一样,来自后世的他,好歹是上过大学,学过历史的。
虽然他不是历史专业的,但是因为对如何灭亡倭奴国过于感兴趣,所以他曾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
其中就有忽必烈派人两征倭奴国的历史故事。
忽必烈两次派人征讨倭奴国的具体时间以及来龙去脉,杨振已经有点记不清楚了,——穿越时间越长,他在前世所形成的的记忆就越是模糊,但是忽必烈两次派人征讨倭奴国尽皆失败的教训,杨振却记忆深刻。
忽必烈第一次征讨倭奴国,是在南宋灭亡之前,元军出兵近四万人,船近千艘,从高丽半岛南端出发,先打下对马岛,屠了对马岛,然后有占领壹岐岛,屠了壹岐岛,最后从博多湾成功登陆九州岛。
但是因为九州岛上的倭奴们太穷了,元朝的大军即便所过之尽皆屠掠,也抢不到什么像样的粮草军需补给,结果三四万人马军需补给断绝,无力再战。
又因为当时的镰仓幕府调集了十万大军相继赶来迎战,同时赶上台风天,忽必烈派出第一次东征倭奴国的大军最终在损失了大批人马战船之后仓皇撤离。
至于忽必烈第二次派人征讨倭奴国,则是在南宋灭亡之后进行的,这次派出的人马更多,多达十余万兵马,各种战船、补给船更是多达四五千艘。
忽必烈本以为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之后,第二次出兵这么多,又是以江南降顺的范文虎部水军为主,应当能一战而政府倭奴国。
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这次元军兵分两路,累计十四五万人马,却由于指挥不能统一而屡次贻误战机。
最后,面对早有防备的镰仓幕府军队,再次选择从博多湾登陆的元朝大军,竟然连全军登陆九州岛的目标,都没能顺利实现。
除了部分先头队伍拼死力战登上博多湾滩头之外,大量的兵马战船旷日持久地漂泊在博多湾外的海面上迟迟无法靠岸。
结果一天天耗费下去,数千艘大小船舶搭载十几万人马在博多湾的外海竟然漂了一个多月,终于,再次遇上了台风天。
元朝规模庞大的船队,在台风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千多艘大小船只,最后仅存二百余艘,人马落海而死,海中浮尸无数。
剩余的人马仓皇撤离,最后退回到了高丽半岛南端的出发地,而安全撤回高丽的元军已不足三万人。
忽必烈第二次出兵征讨倭奴国,竟然以惨败而告终,损兵折将累计超过十万人,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老朱建立大明朝的时候,想来想去,便把倭奴国列为了不征之国,不让老朱家的后世子孙轻易跨海去打倭奴国。
原因就是元朝在其最鼎盛的时候,两次征讨倭奴国,两次皆是大败而归。
当然了,对于元朝征讨倭奴国失败的原因,杨振也有自己的思考。
除了夏秋季节倭奴国周边多台风之外,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首当其冲的一个,就是军需补给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