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天宝 第一章 再入长安(2/2)

“爹爹--------”手上拿着诏书,伯禽一时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爹爹,这是真的么?”

“不是真的,莫非爹爹长了包天的胆子,还敢伪造一份天子诏书不成?!”

“真的是当今皇帝让爹爹你进京去见他?”

“是呀,不但是去见他,圣上还要重用爹爹,让爹爹做他的左膀右臂,为他治理天下。”

平阳以为是在做梦,喃喃自语道:“爹爹,你太了不起了!”

喝了几碗酒,李白神采飞扬:“平阳,爹爹早就立下夙愿,要奋其智能,辅佐明君,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蹉跎半生,不能如愿,谁知如今时来运转,圣上终于垂青于我。爹爹在泰山接了诏书,即刻返家来与你们作别,明日一早,爹爹就要启程进京了。”

“爹爹,你去吧,不用担心我和伯禽。”

“好,你们暂且就留在这里,等爹爹在京城安置下来,就回来接你们。”

当晚,李白酒意醺醺,诗兴大发,赋诗一首: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wei,起舞落日竞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第二天一早,李白辞别了一对儿女,一骑绝尘,离了南陵直奔长安。

接着来的,便是料想不到的恩宠。在兴庆宫的天街上,李白遇见了明皇。明皇坐在步辇上,正要到兴庆殿理政。听说李白到来,他即刻下了步辇,亲自过来迎候李白。携了李白的手,二人一同上了大殿。并亲手调制了一碗羹汤,命高力士送到了李白手上。

明皇说:“太白诗句绮丽,使人过目不忘。朕思慕已久,今终于得见其人。果然器宇轩昂,堂堂一表,却又满腹锦绣,真是我大唐奇人也。”

李白躬身道:“圣上过奖了。”

明皇笑道:“当初,贺季真把你的《蜀道难》拿给朕看,磅礴大气,挥洒自如,朕还以为是出自于古人之手,问贺季真是哪个朝代人所写。贺季真说:此诗出自于今人,姓李名白字太白,蜀中人氏,现居于东鲁。朕的姐姐玉真公主也不止一次向朕说起过你的文采,朕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朝也有如此出类拔萃之人物。岂能让你流落在民间,自生自灭!”

李白谦恭地说:“圣上实实是过奖了,李白不过略通诗文而已。”

“岂止是略通诗文,朕听贺季真说,你还精通剑术,对道门教义也深有领悟。真正称得上是博学多才,一专多能了。”

“皆是些雕虫小技,惹圣上耻笑了。”

“太白,朕是真心爱你才华,并无丝毫嗤笑之意。”

“谢陛下。”

“你来长安,一路上辛苦了,也肯定有不少见闻,说来朕听一听。”

“喏。臣从东鲁来京城,一路上,只见黍禾成遍,阡陌相连,农人耕种,商贾经营,路上行人面带愉悦,一路走来,未见饥寒馁弱之人。”

“来到长安,又有何见识?”

“回禀陛下,臣在长安曾驻留数年,与那时相比,长安更见繁华,商贾如云,人人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象。”

明皇听了,不禁面带得色:“朕苦心经营数十载,才有今天之景象。不过,王充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久闻太白先生常常游历于民间,不知对我朝政事有何见教?”

“不敢--------”

“太白有话只管直说。”

此时的李白踌躇满志,满心以为明皇看中的是他的满腹经纶和经天纬地的才干,从此以后,得以施展抱负,施展才干,为大唐盛世付出一番作为。他略加思索,款款说道:“国家大事,草民不敢妄加议论。但圣君垂询,又敢不直陈。《道德经》有云,日中则移,月盈即亏,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盛极,则须防必反,要防必反,则必须防微杜渐。譬如天后朝,盛极一时,一旦倾覆,即不可收拾也。这只是比喻而已,其实在臣眼中,我朝与天后朝是大相径庭。”

“依你所见,我朝与天后朝相比,有何不同。”

“天后朝政出多门,国家重用奸佞之人。天后虽然睿智不凡,但在任用臣下之时,就像小孩子买瓜一样,也不看它香甜与否,只看重表面,专拣肥大者选用。这就不免有误判。”

明皇听了,“哈哈”大笑:“李爱卿这个比喻恰如其分。”止住了笑,明皇又问道:“那你说,我朝任人又是如何?”

“以臣多年来体察,我朝用人,恰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

“唔--------?”

“因圣上慧眼识宝,尽得精华。如姚冲、宋璟、张说、苏珽等人,无一不堪称一代良相。若没有圣上,开元盛世无从说起。而没有这些宰辅,则圣上要额外地花费数倍心血。”

明皇心悦诚服,点头称是:“爱卿言之有理。”

数天后,明皇下旨,命李白供奉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