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师范馆(1/2)

最快更新乱清最新章节!

关卓凡长叹一声:“艮翁,读书人苦啊!”

“苦?”倭仁一怔,“呃,这……何所指呢?乞王爷明示。”

“艮翁,”关卓凡说,“不晓得你听说过没有?前些日子,广东南海,又出了一个‘百岁童生’?须发皆白,走路都要人扶,还要参加‘院试’!苦读九十载,考了八十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取,这一辈子,就尽数耗在了……唉,真是思之恻然呀!”

又出“百岁童生”的事儿了?道光年间,广东那边儿,就出过不止一个“百岁童生”,怎么,这一次,又是广东?广东那边儿,怎么老出这种……呃,好吧,读书人确实是“苦”,可是,这个跟恢复“贴经”、“墨义”,有什么关系呢?

倭仁不晓得应该如何答话,只好保持沉默。

科举这条路,是非常漫长的。读书人要先后参加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资格,再参加该省学政主持的“院试”,中式后,才算拿到了举业的第一块敲门砖“生员”,即秀才。然后才能够入“县学”、“府学”学习,备战“乡试”。

“乡试”为全省范围内的统一考试,只有“生员”才有资格参加,考官由朝廷指派,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亦称“秋闱”,中式即为举人。

“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会试”,亦称“春闱”。这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在北京举行,礼部主持,考官由皇帝钦派,中式者称“贡士”。“会试”中式,虽然科举这条路还没有走完,但十载寒窗,就算是熬出了头了。

“会试”在二月份举行,次月。即三月份,举行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名义上只考“时务策”,不过,考题绝大多数出自经义,实际上,不过多考了一次“时文”罢了。

“贡士”都不会自“殿试”落第。只是名次要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分“三甲”,即三等。“一甲”称“进士及第”,只有三人,就是成绩最好的三个,是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皆通称“进士”。进士出榜,用黄纸书写,称“金榜”。这,就是“金榜题名”了。

再次言归正传。

“前些天,”关卓凡虚虚地拱了拱手,然后慢吞吞地说道,“圣母皇太后拿了一篇文章,问我说:这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啊?怎么竟是一点儿也看不懂?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篇‘时文’。艮翁,不瞒你说,我攒眉蹙额地看了半天。也只看懂了一半哎哟,弄得我那个尴尬呀!”

呃……

说这话的时候。关卓凡也是一副“攒眉蹙额”的样子,不过。这一次“尴尬”的,可就是倭仁了。

“将心比心,”关卓凡说,“‘时文’确实是太难了!那班‘百岁童生’,不就是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